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述评

提升超声医疗水平 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 姜玉新 , ,
  • 王红燕 ,
  • 李建初 ,
  • 牛梓涵
展开
  •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通信作者:

姜玉新,Email:

Copy editor: 吴春凤

收稿日期: 2023-06-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05

基金资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项目(IHECC-2020C20032)

版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本刊为电子期刊,以网刊形式出版。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ultrasound medical treatment to promot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 Yuxin Jiang , ,
  • Hongyan Wang ,
  • Jianchu Li
Expand

Received date: 2023-06-06

  Online published: 2023-07-05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本文引用格式

姜玉新 , 王红燕 , 李建初 , 牛梓涵 . 提升超声医疗水平 促进质量持续改进[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 20(07) : 675 -678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7.001

提高医疗质量,推进医疗优质化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近年来,超声已成为一种既经济安全又高效的诊断方式,对改善医疗质量、确保公众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超声医疗质量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实现超声医学行业的持续改进,制定可持续性发展的质量控制规划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现阶段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的发展现状,探讨总结超声医学质控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精益求精: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主张“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1]。目标导向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套管理方法,是一种规划未来的管理方式。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明确的目标能够推动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对医疗行业质量控制管理向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切入点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工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现代管理方法。为提高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发布了医疗行业领域较为系统的目标[2],并且连续三年制定并发布了“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2023年的目标是既往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是深入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重要举措。不断更新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有助于科学精准地开展工作,持续监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可使目标的实现更具有科学性、时效性和可行性。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下文称国家超声质控中心)聚焦医疗质量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对我国超声医疗行业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制定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全国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相关质量控制工作。目前已经正式发表了包括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共13项超声医疗质量评价指标,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3]。国家超声质控中心2022年组织编写并出版《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内容涵盖从业人员、仪器、诊室、诊疗流程的管理、超声检查规范与质控方案[4]。此外,围绕目标,出版并组织落实《超声危急值管理手册》,细化了危急值通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管理者提供了超声质量考评与改进的依据[5]。在目标引导下,超声医学质量安全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超声诊断符合率较2019年提升1.4%,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从95%提升至98%。
未来,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以目标为切入点开展系统改进工作,通过制定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强化目标导向,坚持不懈地推进精准质量改进工作。

二、科学部署:健全监测反馈精细化闭环管理

“PDCA循环”闭环管理是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有效方法。通过设定既定目标,对临床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开展研讨,拟定改进措施;通过监测反馈,评估改进效果。同时完善质控制度,落实管理方法,形成闭环管理[6]
为了实现PDCA闭环管理,国家超声质控中心依托各省市、各专业的专家开展工作,从组织体系、诊疗规范体系、质控指标体系、质控标准体系和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五大体系出发,完善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建设。其中,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的建设是质控闭环管理的重点。研究、解决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薄弱环节和问题,建立质控评估标准和工作流程,定期定点进行质控自查和抽查工作,对结果进行反馈,提出建议和措施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闭环管理。为实现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国家超声质控中心搭建了哨点医院体系,共设立2000余家覆盖全国的哨点医院,通过定期网络填报指标数据,在线实时质量监测和质控反馈,建立分级质控反馈体系。基于该体系,哨点医院可以对标全国不同地区超声质控指标水平,进行自查,促进质量改进。目前,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基本建立了覆盖国家、省级、地市、医疗机构的四级超声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建设横向及纵向监测、反馈体系管理网络是未来努力的方向。“PDCA循环”闭环管理模式下,需要进行深度质控工作,在纵向及横向维度上开展监测、反馈的多层次质控工作。
制订有效的、合理的超声行业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反馈监测机制,有利于确保质控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未来的质控工作,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健全超声医学行业监测反馈精细化闭环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管理的深度、精度,最终向目标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开放协作:多中心、多学科合作创新质控发展

医疗质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开放协作的管理模式,多中心、多学科合作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直接推动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医疗质量并提升医疗安全。

(一)多中心医疗质量管理是实现同质化的有效方法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是重要的稀缺资源。为了使优质医疗资源获得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多中心质控是一条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标准化质量管理将同质化管理理念引入了医院质量管理中,在疾病管理流程中尽量使用统一科学的诊断规范,使诊断的质量管理流程化、系统化,并兼顾人性化的医院服务质量理念,对提高医疗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7]
国家超声质控中心主要针对乳腺、妇产、盆底、类风湿关节炎等亚专科实施了单病种多中心质控项目,并依据国外的权威指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及标准化存图。通过多中心的途径实现对单病种的精准化质控,可提升基层医院的筛查、诊断水平。将多中心建设与医疗质量管理相结合,设立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统一诊疗原则,使不同中心医疗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日益趋同,有利于提高基层单位医疗质量水平,缩小区域内医疗质量水平差距,减少漏误诊,减少异质性。通过持续督导改进机制,进行全国统一化培训,可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连续性,促进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基于各个单病种多中心质控项目,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已制定并发布了多个检查指南与专家共识以改进临床实践,如《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盆底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子宫病变超声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等[38, 9]
进一步完善、细化腹部、血管、肌骨、介入超声等方向单病种并开展多中心质控是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有助于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也能接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加强超声报告的同质化,达到报告互认。

(二)多学科合作是医疗质量管理未来发展的新实践

多学科合作也是医疗质量管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目标为导向实施质控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方向,应当打破学科壁垒,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管理协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才能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的量变到质变。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为疑难杂症患者、多器官多系统疾病患者,或孕产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的模式。MDT可以使不同专科医师在同一时间面对面交流,根据指南和治疗原则,为患者制定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优化临床流程[10]。MDT能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提高患者就诊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同时,MDT能够高效整合多个学科,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已被认为是诊疗过程中的最佳实践。例如,梅奥医院为了提高围手术期医疗效率和安全,成立了围手术期评估和质量改进学会,该跨学科学会针对围手术期的各种问题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声明[11, 12],为临床管理提供多学科循证共识建议,是MDT达到质量控制改进的实例。
近年来,MDT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已经成立了包括胰腺疑难疾病、疑难肠病、产科疑难病、罕见病等涉及不同学科疾病的MDT团队。超声医学科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如产科疑难病会诊已建立了完善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产科、妇科、超声科、手术科室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标准化、个体化诊治和随访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科室的诊治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孕妇和胎儿安全,提高了服务质量,实现了医疗质量改进的目标。
未来,超声医学科需要搭建更完善的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决策的平台,助力学科发展,充分调动多部门、多学科的有效协同,开放协作,促进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智能辅助:搭建信息化平台助力质控管理

将信息化与医学质量控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利用资源、建设信息网络、制定临床流程和完善政策体系,同时有助于进行监测、评价和反馈,提高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效率[13]
质控平台的搭建是进行质控工作的基础,基于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质控软件的应用是实现超声科质量管理的有力工具。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覆盖全国的质控平台,包括单病种质控管理系统、质控指标监测系统、哨点医院管理系统、会议培训系统。国家超声质控平台可以实现单病种的精准化管理,对单病种项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化处理,建立了乳腺、子宫、盆底等多个国家超声图像信息单病种数据库,实现了单病种质控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对质量指标的实时监测,自动统计诊断符合率、漏误诊率、审核通过率等质控指标,实现了全国超声质控指标数据自动化分析及可视化输出。国家超声质控中心通过该信息化平台已连续4年分析了超声医疗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完成覆盖全国6000多家医院的超声医疗质量抽样数据收集,撰写了超声专业《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超声医学分册》,为全国超声医学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未来基于信息化平台,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在分级质控反馈体系的基础上开展远程质控管理,实现远程超声检查数据获取、传输及操作,通过远程会诊加强国家级、省级或区域单位间的沟通与合作,组建更加完善的全国超声质控网络,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完善MDT的诊疗机制、多中心远程会诊机制,达到多中心多科室协作诊疗的目的。质控平台也将继续开发精确识别超声报告内容的技术,关联电子病历平台实时处理及分析患者完整病历数据,结构化提取处理相关数据;对报告的规范化描述进行评价,自动抓取报告文本中的关键词,智能审核判断临床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实现智能质控。
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规范临床流程、完善管理、优化布局,同时促进超声医师的沟通交流和共同提高,实现全程动态指导、监督和管理,使医疗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形成更优质、安全、高效的超声医学质控平台。
提升医疗质量水平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超声医学以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核心,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的,搭建医疗质控体系,持续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不断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未来,超声医学将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科学部署精细化闭环管理措施,以单病种多中心质控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多学科合作的质控工作,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质控平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超声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超声医学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
1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22-123.

2
马旭东. 创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J]. 中国医刊, 2021, 56(5): 468-469.

3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 27(11): 921-923.

4
北京市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超声危急值管理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6
Zarbo RJ. Management systems to structur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J]. Am J Clin Pathol, 2022, 157(2): 159-170.

7
Pillay B, Wootten AC, Crowe H, et al. The impact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s on patient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in oncology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ancer Treat Rev, 2016, 42: 56-72.

8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9版)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 29(1): 1-5.

9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北京市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盆底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22版)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2, 19(7): 618-622.

10
Lamb BW, Sevdalis N, Mostafid H, et a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teams: an investigation of teamwork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and cross-validation of assessments [J]. Ann Surg Oncol, 2011, 18(13): 3535-3543.

11
Sahai SK, Balonov K, Bentov N, et al. Pre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s: a society for peri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SPAQI) consensus statement [J]. Mayo Clin Proc, 2022, 97(9): 1734-1751.

12
Pfeifer KJ, Selzer A, Whinney CM, et al. Preoperative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pulmonary medications: society for peri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SPAQI) consensus statement [J]. Mayo Clin Proc, 2021, 96(12): 3158-3177.

13
姜玉新, 李建初, 王红燕, 等. 信息化技术助力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新发展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7): 625-628.

文章导航

/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