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

PDCA 循环在血管超声质量控制与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 张翠 1 ,
  • 阚艳敏 , 1, ,
  • 经翔 1 ,
  • 王东 1 ,
  • 唐姗 1
展开
  • 1.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超声科,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
阚艳敏,Email:
Kan Yanmin, Email:

Copy editor: 吴春凤

收稿日期: 2025-04-0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7-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71986)南开大学2025年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版权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in vascular ultrasound quality control and residency training

  • Cui Zhang 1 ,
  • Yanmin Kan , 1, ,
  • Xiang Jing 1 ,
  • Dong Wang 1 ,
  • Shan Tang 1
Expand
  • 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Tianjin Third Central Hospital /Central Hospital,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for Critical Diseases, Artificial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Institute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Tianjin 30017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4-08

  Online published: 2025-07-17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摘要

目的

探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在提升超声科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图文报告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PDCA 质量控制管理方法,每月随机抽取2023 年1 月至7 月期间天津市第三医院住院医师在超声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外周血管超声报告,评估报告的文字、图像质量。设置提升目标为甲类图文报告占比达到95%以上。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于图文报告未达标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于2023 年8 月至12 月贯彻实施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图文评分。采用χ2 检验比较实施前后图文评分和扣分项目的差异。通过持续推进培训学习、科内讨论、收集住院医师反馈的问题等确定阶段改进成果。

结果

PDCA 循环实施前,外周血管超声甲类图像占比为66.3%(130/196),甲类报告占比为44.9%(88/196);实施后,甲类图像占比提高至95.8%(92/96),甲类报告占比提高至78.1%(75/96),图像和报告质量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797,P<0.001;χ2=28.849,P<0.001)。PDCA 循环实施后,图像和报告扣分项目数量显著减少(45 项vs 102 项;59 项vs 164 项),检查者在仪器调节、疾病诊断描述和规范化存图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结论

PDCA 循环在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图文报告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

张翠 , 阚艳敏 , 经翔 , 王东 , 唐姗 . PDCA 循环在血管超声质量控制与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5 , 22(05) : 414 -419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5.05.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plan-do-check-act (PDCA ) cycle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peripheral vascular ultrasound reports (including textual and imaging components)generated by resident physicians in the ultrasound department.

Methods

The PDCA cycle was implemented from January to July 2023.Peripheral vascular ultrasound reports produced by resident physicians were randomly sampled monthly from the Ultrasound 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Third Central Hospital of Tianjin.These reports were evaluated for textual clarity,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We set an improvement target of 95% or more for category A image and text reports and established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eam to analyze deficiencies and develop corrective measures for substandard reports.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2023, the image and text scores were rescored.A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image and text report scores and deficiency item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The improvement results were assessed through ongoing training implementation,discussion within the department, and feedback from resident physicians.

Results

Prior to PDCA implementation,category A images accounted for 66.3% (130/196) of reports, and category A reports constituted 44.9% (88/196).After PDCA intervention, category A imag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95.8% (92/96), and category A reports improved to 78.1% (75/96).The enhancements in both image and report qua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30.797, P<0.01; χ2=28.849, P<0.01).After implementing the PDCA cycle, image and report deficienc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45 vs 102; 59 vs 164), and the ability of instrument adjustment, disease diagnosis and description, and standardized image storage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PDCA cycl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eripheral vascular ultrasound reports.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关键阶段,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3,4]。根据2022 年版《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方案》,住院医师的考核内容和形式持续优化,注重六大核心胜任力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患者管理、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超声医学作为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临床培训的共性,又存在其独特的专业特点,住院医师需独立完成超声检查和报告,尤其是外周血管超声,其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受设备参数设置的直接影响。如何提升住院医师在该领域的临床实践能力,尤其是提高诊断报告的质量,是当前住培的一项关键任务。PDCA[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A)]循环管理模式是目前管理界公认的质量管理办法[5]。PDCA 循环能够有效识别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确保落实,从而持续提高住院医师的诊断水平。为提高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报告的质量,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超声科血管亚专业组提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优化超声图文报告的质量控制,本文旨在探讨PDCA 循环在提升外周血管超声质量中的效果,为住培质量管理提供实践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23 年1 月至12 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参加住培并能够独立进行超声检查出具诊断报告的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医师均为经上机前考核合格的住培三年级的超声专业住院医师,均具有执业资格。

二、仪器与方法

1.仪器:本研究使用Philips EPIQ 7C(L12-3线阵探头,频率3 ~12 MHz)、Mindray Resona 7(L11-3U 线阵探头,频率3 ~11 MHz)、Philips EPIQ 5(L12-3 线阵探头,频率3 ~12 MHz)、Siemens Sequoia(13L4 线阵探头,频率3 ~13 MHz)等超声仪器进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2.血管超声图像与报告评分标准:根据2020年版《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6]和《腹部及四肢动脉超声若干常见临床问题专家共识》[7],结合本科室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血管超声图像与报告评分标准(表1)。
表1 超声科住院医师血管超声报告和图像质量评分表
考核内容 考核细则 扣分标准(满分各100分) 合计(分)
报告质量
患者资料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错漏1项扣2分 10分
(2)日期、检查项目
报告格式 (1)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1)格式不规范、条理不清楚或语句不通顺各扣4分 30分
(2)无字词、方位、数值或单位、图片标注等错误 (2)出现任何1项错误扣2分
(3)报告选图为阳性图或重要阴性图 (3)报告打印图片无或不规范扣4分
征象描述 (1)征象描述全面,注意到重要的阳性和阴性征象 (1)遗漏重要阳性或阴性征象各扣5分 30分
(2)征象描述客观,专业术语运用专业恰当,繁简适宜 (2)征象描述不全面扣5分
(3)征象描述不客观扣5分
(4)未能使用/错误专业术语扣5分
(5)描述繁琐或太过简单扣5分
诊断情况 (1)超声提示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狭窄程度、反流程度),病变诊断依据充分,结论准确,主次 分 明 (1)未作恰当的定位、定性、定量诊断扣10分 30分
(2)不再出现不准确的结论,如颈部血管“动脉硬化”,结论应为“动脉内-中膜均匀/不均匀 增 厚 ” (2)诊断结果不准确扣10分
(3)对于异常征象及数值要给予提示 (3)对于异常征象及数值未给予提示扣10分
图像质量
存储图像规范性 (1)存储图像规范 (1)无存储图像扣10分;存储图像不规范扣5分 20分
(2)图像质量合格,图像增益、聚焦、深度调节合适 (2)图像不清晰、过大过小扣10分
图像仪器参数正确性 (1)彩色多普勒取样框角度、大小、增益、PRF调节合适 (1)彩色多普勒取样框方向角度、大小、增益、PRF任一项不正确扣4分 40分
(2)频谱多普勒增益、取样线角度、取样容积、PRF调节合适,基线位置合适;频谱波形测量时段至少≥3~5个心动周期 (2)频谱多普勒增益、取样线角度、取样容积、PRF、基线位置任一项不正确扣4分;频谱波形测量时段至少3~5个心动周期
存储图像完整性 包含灰阶、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图像,存图完整,包括阳性图和要求的阴性图(如颈部血管中无名动脉起始处必须存图) 缺少重要阳性图扣10分,缺少要求的阴性图扣10分 20分
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1)测量位置正确 (1)测量切面、位置不正确各扣5分 15分
(2)测量数据完整 (2)测量数据不完整扣5分
体标或文本标记完整性 体标或文本标记正确 体标或文本标记不正确扣5分 5分

注:PRF 为脉冲重复频谱

评分内容包括报告质量和图像质量。报告质量评分项目补充说明:(1)征象描述要全面,涵盖双侧同名动脉的管径对称性、内-中膜厚度、血流速度对称性;(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描述部位、大小(长×厚,单位:mm)、回声特征(均质强/等/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3)动脉狭窄部位应描述狭窄处和狭窄远段;(4)静脉曲张描述静脉管径及腔内情况;(5)静脉血栓描述血栓形态、回声及腔内情况;(6)对狭窄和反流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提示。评分标准为:满分100 分,采用扣分制,≥95 分为甲类报告,94~85 分为乙类报告,<85 分为丙类报告。图像质量评分标准为:满分100 分,采用扣分制,得分≥95 分为甲类图像,94~85 分为乙类图像,<85 分为丙类图像。
3.PDCA 过程:(1)计划(P):成立血管质量控制管理小组,2023 年1 月至7 月每月从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随机抽取10 份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报告(均为住院或门诊检查报告,个别住院医师无法满足最低抽查数时以实际报告数为准),对其图像质量和文字描述根据血管超声报告和图像质量评分表(表1)进行质量控制和评分。通过分析发现,住院医师甲类图文报告占比低于科室平均水平。质量控制小组通过“头脑风暴”讨论,从人员、仪器、制度、环境方面查找原因,并通过鱼骨图和柏拉图分析发现(图1、2),主要问题为住院医师对标准及规范未掌握,标准存图及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对新的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培训不足,标准存图、体标采集意识不足,仪器调节未掌握(图2)。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通过“5W1H”方法明确提升目标:确保甲类图文报告占比超过95%。(2)执行(D):2023 年8 月至12 月科室开始实施外周血管超声检查PDCA 管理模式。①制度与规范:超声科共7 个超声亚专业小组,由血管亚专业组负责解读和讲解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并开展专题培训;制定标准切面存图规范及血管超声检查流程;优化现有图文报告模板。②带教培训: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提升其超声基础知识、仪器调节和疾病诊断的能力;开展现场指导,进行标准化存图和报告书写培训。③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培训内容包括多普勒超声基础、仪器调节和常见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进行定期考核。④质量审核与反馈:每月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分析不规范图文,并由组长点评与指导,带教老师根据住院医师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向。(3)检查(C):对2023 年8 月至12 月期间的血管超声图文报告进行抽查,统计并分析质量控制后的评分数据。(4)处理(A):①成果标准化:更新血管超声标准切面存图规范和质量控制评分标准,修订科室图像质量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定期回顾阳性病例,特别是罕见病例和漏误诊病例。②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血管超声标准切面和测量的培训,新学员强化学习,老学员巩固复习,持续推广并执行血管超声技能操作培训。科室质量控制报告中加入血管超声质量管理,每月评估质量控制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以确保住院医师达到质量控制标准。
图1 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图文质量偏低原因分析鱼骨图
图2 住院医师外周血管超声图文质量偏低主要原因柏拉图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血管超声图像报告份数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比较2023 年1 月至7 月(PDCA循环前)以及2023 年8 月至12 月(PDCA 循环后)的图文质量和评分表中各项目发生率的差异,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血管超声图像和报告评分结果

PDCA 循环法实施后(96 份),甲类图像、报告占比较PDCA 循环法实施前(196 份)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表2)。PDCA 循环法实施后,甲类图像提升29.5%,乙类图像降低29.0%,丙类图像降低0.5%;甲类报告提升33.2%,乙类报告降低30.2%,丙类报告降低3.0%,图像和报告的提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6,P=0.645)。外周血管图像质量控制后甲类图像占比超过95%,达到预期目标,甲类报告占比得到了显著提升。
表2 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血管超声图像和报告评分结果比较[份(%)]
时间 份数 图像 报告
甲类 乙类 丙类 甲类 乙类 丙类
PDCA 前 196 130 (66.3) 65 (33.2) 1 (0.5) 88 (44.9) 98 (50.0) 10 (5.1)
PDCA 后 96 92 (95.8) 4 (4.2) 0 (0) 75 (78.1) 19 (19.8) 2 (2.1)
χ2 30.797 28.849
P 值 <0.001 <0.001

二、PDCA 循环对血管超声图像和报告质量控制的影响

依据超声科住院医师血管超声报告和图像质量评分表内考核细则,总结图文扣分项目:PDCA 循环法实施后,图像扣分项目数量由实施前的102 项减少为45 项,报告扣分项目数量由实施前的164项减少为59 项,PDCA 循环法实施后血管图像和报告质量扣分项目均减少,图像扣分项目中除测量切面不正确、图像仪器参数调节不正确,其余各项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报告扣分项目中除描述征象太过简单/繁琐、遗漏重要阴性/阳性征象、征象描述不正确,其余各项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表3)。
表3 外周血管超声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图像和报告扣分项比较[项(%)]
项目 PDCA 前 PDCA 后 χ2 P 值
图像扣分项数量 102 45
图像质量不合格 1 (1.0) 0 (0) 19.992 0.001
测量切面不正确 3 (2.9) 0 (0) 3.046 0.081
图像仪器参数调节不正确 58 (56.9) 25 (55.5) 0.049 0.824
存储图像不完整 18 (17.7) 17 (37.8) 9.921 0.002
测量数据不完整 18 (17.6) 3 (6.67) 5.531 0.019
无体标 4 (3.9) 0 (0) 4.082 0.043
报告扣分项数量 164 59
诊断结果不准确 89 (54.3) 15 (25.4) 17.596 0.001
未能使用/错误专业术语 9 (5.5) 0 (0) 6.123 0.013
描述征象太过简单/繁琐 6 (3.7) 4 (6.8) 0.866 0.352
遗漏重要阴性/阳性征象 39 (23.8) 13 (22.0) 0.49 0.484
征象描述不全面 6 (3.6) 8 (13.6) 6.105 0.013
征象描述不正确 9 (5.5) 4 (6.8) 0.093 0.760
报告格式错误-字词、方位等 6 (3.6) 15 (25.4) 17.786 0.001

讨 论

自2014 年我国住培工作启动以来,质量建设逐渐成为关键任务,尤其在超声医学科领域。超声科作为住培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诊断和操作的高素质超声医师[8,9]。然而,由于超声检查具有实时动态性、报告即时性,且缺乏讨论和审核环节,住院医师可能因经验不足而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提升住培质量,特别是超声图像和报告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如PDCA 循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成为优化住培质量的有效手段[10,11,12,13,14]。本研究采用PDCA 循环对住院医师的超声图像和报告质量进行控制。PDCA 循环法实施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甲类图像和报告占比(图像66.3%,报告44.9%)远低于设定目标,通过“头脑风暴”和“鱼骨图”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包括:住院医师对血管检查标准不熟悉、科室存图规范不完善以及培训体系存在不足。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团队制定了多维整改措施,涵盖制度、培训、师资和反馈4 个层面。(1)制度与规范建设:修订住培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的血管存图规范和图文报告模板,明确关键切面要求,减少血管漏检风险;强化分层培训:增设最新指南解析课程,结合理论与上机操作,提升仪器参数调节能力和疾病诊断思维,规范住院医师的操作及报告书写。(2)师资带教强化:由高年资医师带教,统一操作规范和报告书写标准,采用“1 对1 跟岗带教+病例复盘”模式,强化规范化操作示范,并通过即时纠偏提升教学效果。(3)动态反馈机制:召开月度质量控制例会,定期反馈结果,帮助住院医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提升。在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后(2023 年8 月至12 月),抽查结果显示,血管超声图像和报告质量显著提升,甲类图像占比从66.3%提高至95.8%,甲类报告占比从44.9%提高至78.1%。这些改善表明,住院医师在存图规范、仪器调节能力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且质量控制逐渐常态化,住院医师的操作规范性和诊断思维系统性得到了增强。
本研究尽管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在图像扫查过程及存储方面,测量切面和图像仪器参数调节不当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动脉内-中膜测量切面不标准、彩色多普勒角度未调节(或不适宜、错误)以及取样门和取样框未调节(或不适宜)、频谱角度未调节(或不适宜、错误)。本研究中PDCA 实施后“存储图像不完整”扣分项占比较PDCA 实施前增高(>37.8%),主要原因可能为:(1)临床工作量大,住院医师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未能全面应用到位;PDCA 实施前后抽查的各血管项目数量有所差异,即颈部血管和下肢血管数量不完全一致,导致PDCA 实施后“存储图像不完整”扣分项占比高于PDCA 前。(2)在报告书写方面,描述征象太过简单或繁琐、遗漏重要阴性或阳性征象、征象描述不正确未得到显著提升,原因可能为: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仍欠缺,还需不断提升,而该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多维度的培养,这与图像扫查标准化不同,后者在短时间内可通过多次技能培训显著提升。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团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持续应用PDCA 循环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查找每一个可能的原因,精准施策,通过动态优化与闭环管理,推动问题逐个击破,使成效阶梯式提升,最终实现住院医师图像扫查及报告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综上所述,PDCA 循环管理法显著提升了住院医师的血管超声图像和报告质量,并增强了住院医师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胜任力。这一方法不仅优化了教学管理流程,还可推广至其他住培项目的质量控制,为住培质量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1
唐大龙, 朱滨海, 占伊扬, 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增设”一般医学训练”的实践探索 [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0, 4(5), 395-398, 414.

2
陈曦, 张志敏, 杨继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9, 3(2): 121-123.

3
张芬红, 王轶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培体系构建实践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34): 105-109.

4
苏芳文, 史婧, 顾亚律, 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 37(3):265-269.

5
Hanawa T, Momo K.PDCA cy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formulation thinking in actual exampl [J].Yakugaku Zasshi, 2019,139(10): 1267-1268.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等.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 [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7(6): 346-352.

7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腹部及四肢动脉超声若干常见临床问题专家共识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 36(12): 1057-1066.

8
朱强, 范秀萍, 何文.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评估工作的组织与总结 [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 2(1): 10-13.

9
解丽梅, 李婧宇, 任卫东.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研究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3): 2-4.

10
陈霞, 何年安.基于PDCA 循环管理模式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构建 [J/OL].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11):1106-1108.

11
张晓燕, 王红燕, 王亚红, 等.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 流程在超声科中的应用 [J/OL].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18(11): 1096-1100.

12
王义, 谌兰, 王翔, 等.PDCA 在超声图像质量评价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J].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33): 39-41, 46.

13
彭恒, 徐珍望, 何晖.基于戴明循环法管理的超声诊断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与应用 [J].中国医学装备, 2019, 16(5): 104-107.

14
贾兰婷, 赵佳琦.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 [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 22(7): 552-553.

文章导航

/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