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

PDCA导向的危急值管理质量提升:安徽省超声科调查干预与数据反馈的实证研究

  • 曹柳柳 1 ,
  • 王佳佳 1 ,
  • 武林松 2, 3 ,
  • 彭梅 1 ,
  • 姜凡 , 1, 2,
展开
  • 1 230601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 2 230601 合肥,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 3 236000 阜阳,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通信作者:

姜凡,Email:

Copy editor: 吴春凤

收稿日期: 2025-05-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10-01

版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本刊为电子期刊,以网刊形式出版。

PDCA-driven quality enhancement in critical value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survey interventions and data feedback in ultrasound departments across Anhui Province, China

  • Liuliu Cao 1 ,
  • Jiajia Wang 1 ,
  • Linsong Wu 2, 3 ,
  • Mei Peng 1 ,
  • Fan Jiang , 1, 2,
Expand
  • 1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 2 Anhui Ultrasound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Center, Hefei 230601, China
  • 3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 Fuyang People's Hospital, Fuyang 236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ng Fan, Email:

Received date: 2025-05-07

  Online published: 2025-10-01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摘要

目的

探讨安徽省超声科危急值管理中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模型的应用现状,通过针对性干预提升危急值上报及时性及医疗质量。

方法

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于2025年2月下发危急值上报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医院的基本信息、危急值上报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在调查表中嵌入《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在开展调查的同时进行相关知识强化培训,并通过统计2025年第1季度危急值通报率以评估培训后的效果。

结果

调查发现危急值上报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够、上报流程重复、上报的危急值病例仅可部分得到及时反馈是危急值通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经过强化培训,2025年第1季度危急值通报率为99.53%,与安徽省2023年度的97.73%与2024年度的98.66%相比均得到提高,高于全国2023年的平均值(99.38%)。

结论

PDCA循环模型在安徽省超声科危急值上报应用中发现,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够、上报流程重复、上报的危急值病例仅部分得到及时反馈是上报体系中现存的制度瓶颈与实施障碍,通过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提高危急值通报率。

本文引用格式

曹柳柳 , 王佳佳 , 武林松 , 彭梅 , 姜凡 . PDCA导向的危急值管理质量提升:安徽省超声科调查干预与数据反馈的实证研究[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5 , 22(07) : 628 -632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5.0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do-check-act (PDCA) cycle in critical value management within ultrasound departments across Anhui Provin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imeliness of reporting and healthcare quality through targeted interventions.

Methods

In February 2025, the Anhui Provincial Ultrasound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Center issued a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survey to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questionnaire encompassed three core domains: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profiles of respondents; (2) operational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during critical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workflows; and (3) competency assessment on standardized protocols for critical value management. To synergize knowledge reinforcement with data collection, the 2022 edition of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Indicators for Ultrasound Diagnosis was embedded as a normative reference appendix within the survey instrument. This design enabled real-time alignment of respondents' operational knowledg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during survey completion. The intervention efficacy wa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rate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5, which served as a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for post-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

Results

The survey revealed that insufficient training on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knowledge, redundant reporting processes, and timely feedback for only a portion of reported critical value cases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ow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rate. Following targeted training programs, the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rat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5 reached 99.53%, showing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Anhui Province's rates of 97.73% in 2023 and 98.66% in 2024, and exceeding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99.38% in 2023.

Conclus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for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in ultrasound departments across Anhui Province, insufficient training intensity, redundant reporting processes, and timely feedback on few reported critical value cases represent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and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within the reporting system. Targeted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the critical value notification rate.​

超声科危急值是指超声检查中发现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异常结果,要求检查完成并出具报告后10 min内通报给临床医师,以便及时干预或治疗,挽救患者生命1。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分会发布的《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将危急值上报例数列为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2。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度安徽省超声科危急值10 min通报率达98.66%,虽较2023年有所升高,但略低于2023年的全国平均值。为突破质量管理瓶颈,安徽省近些年来系统性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该模式涵盖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大阶段,其“大环套小环”的特性也为建立规范化的危急值闭环管理体系提供了科学路径3,4,5。基于此框架,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于2025年2月对全省各级医院超声科开展专项调查,重点评估PDCA模式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在调查的同时强化培训,为后续提升危急值通报率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哨所医院超声医学科医师,包括129家三级医院、96家二级医院、48家民营医院,共计1823名医师参与本次问卷调查。

二、方法

1. 安徽省危急值上报现况基线调查:由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拟定危急值上报调查表,下发给各级医院负责人员,由负责人员安排超声科医师填写,并于2025年2月完成调查表的回收、整理及统计分析,最终由省级质量控制中心专家负责监督、解释。
本调查表采用线上填写方式,问卷包含三大类共28个问题:(1)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医院的基本信息;(2)医师在危急值识别、上报、反馈中遇到的瓶颈问题;(3)医师对危急值上报的内容、制度、流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6也作为附录部分嵌入问卷。
2.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由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进行分析,各结果按(某选项被选择数/该问题回答数)×100%进行计算。分析各单位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情况,总结危急值通报率偏低的可能性原因。
3. 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估:以提高超声科危急值通报率[超声科危急值通报率=(单位时间内完成通报的超声科危急值例数/同期超声危急值总例数)×100%]为导向,每月随机抽查安徽省各医院危急值漏记的情况及随访完成情况,并通过统计2025年第1季度危急值通报率评估强化培训后的效果。

结果

一、参与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823份。其中83.60%来自公立医院,16.40%来自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院占比69.44%,二级医院占比24.91%,一级医院占比5.65%;68.09%的被调查人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图1)。
图1 参与安徽省超声危急值上报情况调查的人员基本情况占比

二、安徽省危急值上报瓶颈问题调查结果

1. 危急值上报相关培训情况:92.15%的人员参加过科室及以上级别的培训,参与临时培训的人员占比为11.14%,7.85%的人员未参加过任何培训;95.95%的单位组织了培训,其中单位组织培训频率达每月1次、每季度1次、每年1次的占比分别为18.27%、33.68%、32.86%。
培训内容方面:进行危急值识别标准、上报流程、上报系统操作方法培训的人员占比分别为42.62%、41.96%、10.09%,培训结束后接受理论考试、上报模拟演练、实际案例追踪考核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3.87%、55.95%、64.95%。
培训效果:77.84%的人员表示熟记所有内容。
2. 危急值上报科室、医院管理及上报方式:针对危急值上报方式,通过不定项选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需使用网络/工作站上报危急值、手工填写纸质版危急值登记本、使用通讯工具联系临床医师的人员占比分别为69.83%、84.53%、86.62%,46.46%的人员表示系统具备电子化自动统计上报资料功能。
此外,11.57%的人员表示科室存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方面的缺失,10.10%的人员表示医院无医务部统筹下的超声科、临床科室、信息科多部门协作机制。部分医院对危急值上报有更高要求,30.77%的人员被要求在发现危急值并检查结束后5 min内上报。
3. 疑似危急值病例的随访情况:对危急值病例可进行完整随访、部分完整随访、少量随访甚至不随访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3.48%、44.38%、2.14%,对于临床反馈情况,可及时获得反馈、大部分获得反馈、少部分或没有反馈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1.62%、35.00%、13.38%。公立医院的完整随访率、临床及时反馈率分别为54.07%、52.23%,民营医院及社区医院的完整随访率与临床及时反馈率偏低,分别为52.18%、48.49%。

三、对危急值上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危急值相关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上报时间精确到分钟者占比为87.82%,10 min内完成上报者占比为95.06%;熟悉上报具体流程者占比为98.46%,知晓上报完成率定义者占比为95.28%。

四、第一阶段的培训效果评估

经统计,安徽省2025年第1季度危急值通报率为99.53%,较安徽省2023年度的97.73%与2024年度的98.66%均提高,高于全国2023年的平均值(99.38%)。

讨论

超声检查凭借经济、便捷、无辐射等优势,成为临床科室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之一。在检查过程中,危急值的发现与报告为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干预与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是超声科与临床科室协作机制的重要环节7。因此,超声科危急值报告的质量管理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PDCA循环管理法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依托动态问题识别、原因解析及针对性培训机制,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质量控制的系统性改进,实现了报告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48。近年来,安徽省超声科危急值10 min通报率得到显著提高,但2024年度通报率仍略低于2023年的全国平均值。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设计:问卷主体部分用于调查安徽省超声科医务人员对危急值上报流程的认知与实践现状,同时将《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6作为附录嵌入问卷,使受试者在填写后通过对照标准内容,自主强化对危急值判定与上报规范的理解,从而实现“调查-培训”一体化的干预效果。
本调查发现,尽管>90%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但培训频率普遍较低。32.86%的人员所在单位每年组织1次培训,33.68%的人员所在单位每季度组织1次培训,18.27%的人员所在单位每月组织1次培训。2018年,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发布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首次将危急值通报例数列为重要质量控制指标,标志着我国超声危急值管理进入规范化探索阶段。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制定了《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6,首次以国家级文件形式明确了超声危急值的定义、项目内容和通报要求。部分医院培训的滞后与低频导致核心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培训周期的非连续性及实施效能的弱化已成为危急值通报率提升的瓶颈。此外,由于各医院质量控制负责人的年度更替频繁,加之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人员培养与交接机制,新任职人员对专家共识及质量控制指标的解读存在系统性缺失。这种流动性不仅造成质量控制标准执行层面的断层,还使得部分医疗机构在危急值通报时效性、诊断符合率等核心指标的落实过程中,出现标准理解偏差和操作流程不规范的现象。本调查工具将《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作为规范性附录嵌入,通过即时对照标准文本强化医务人员对共识条款的实操性理解,确保其知识体系与最新国家级指南动态同步。
在超声危急值管理体系中,流程冗余导致的系统性误差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的核心问题4。部分医院超声科需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三大系统间进行数据同步录入,单例危急值在超声科需完成4次信息录入,包括纸质登记1次、系统录入2次、电话通知记录1次,而接收科室又需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2次确认并再次纸质登记。现行制度要求“双人复核+临床确认”的双重验证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多重循环。这种流程冗余带来的临床影响呈级联效应,多环节交接使信息失真率累积增加,并最终导致急症的黄金救治窗口期缩短。既往研究发现,传统电话通知与信息化系统各有适用场景,两者的结合可兼顾时效性、准确性、可追溯性,是危急值管理的理想模式4。但超声危急值的影像征象识别及结构化报告撰写存在固有的时间延迟特性,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若在超声图文报告签发的同时,实现危急值信息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的自动化同步上报,使门诊/住院医师在报告审核完成的第一时间通过实时弹窗预警接收危急值提示,便可构建“诊断-上报-响应”的零延时通路。
随访制度是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体系中实现诊断闭环管理的关键制度9,通过追踪患者最终临床诊断(如手术/病理结果),可验证超声报告的准确性,并持续优化诊断流程。在超声危急值上报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反馈及时性存在显著差异。民营及社区医院(16.40%)的危急值闭环管理效能相对薄弱,受限于病种单一化、未建立信息化危急值管理系统等条件,其反馈更加缺乏保证,导致其完整随访率与临床及时反馈率偏低。当需启动跨机构转诊机制时,传统纸质化流程导致信息传递存在更长时间的滞后甚至停留在“最后一公里”。当前,安徽省“医疗织网行动”开展,通过推行全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基于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智能预警系统,自动追踪处置轨迹并生成质量控制报告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全面打通“确认-复核-通知-记录-反馈”的闭环流程。
此外,本调查还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本调查主要基于2025年2月的问卷统计数据,样本尽管纳入了安徽省各层级的医院,但数量上占比更多的二级、一级医院,其被调查的人员却较少,数据代表性可能存在不足,从而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未来需通过更大范围的研究进一步补充。其次,本调查对危急值组织管理及制度调查深度有限,缺乏对医务处主任、质量控制专员等关键岗位的深度访谈。最后,本调查对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估仅包括培训后的短期观察,而流程冗余、信息化质量控制系统未全面普及等系统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层医师的技术倦怠周期等长期影响因素尚未充分显现,还需要长期、多形式的动态调查。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安徽省各层级医院的1823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剖析了上报体系中现存的制度瓶颈与实施障碍,主要包括: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够;上报流程重复;上报的危急值病例仅部分得到及时反馈。同时使受试者在问卷完成后通过自主对照标准内容,实现知识校准与行为规范的隐性干预,强化培训结果显示出初步成效。本研究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对实现急危病症全周期闭环管理也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1
何玲非, 杨春波. 医院危急值信息化闭环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J]. 浙江医学, 2023, 45(17): 1901-1904.

2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筹),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 [J]. 中华超声影像杂志, 2018, 27(11): 921-923.

3
王志兰. 浅谈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J/CD].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9, 16(5): 339-341.

4
吕虹, 贾美红, 冯婷华, 等. PDCA循环管理法在超声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J/CD].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9, 16(5): 364-367.

5
陈霞, 何年安. 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构建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11): 1106-1108.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超声诊断等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2〕161号 [EB/OL]. (2022-05-11)[2023-04-26].

7
张亚庆, 黄旴宁, 许珊珊, 等. 海南省二级与三级医院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指标分析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7): 681-685.

8
陈舜, 薛恩生, 叶琴. PDCA在持续改进超声危急值管理制度中的价值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9): 974-978.

9
薛恩生, 陈舜. 从"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浅析超声医学专业的质量安全管理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7): 602-604.

文章导航

/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