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中文  
 
  • Search
  • lucene Search
  • Citation
  • Fig/Tab
  • Adv Search
Just Accepted  |  Current Issue  |  Archive  |  Featured Articles  |  Most Read  |  Most Download  |  Most Cited
Editorial

A novel ultrasound quality control work mode via target orientation based on quality parameters

  • Yuxin Jiang , 1 ,
  • Jianchu Li 1 ,
  • Hongyan Wang 1
Expand

Received date: 2022-05-30

  Online published: 2022-07-29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Cite this article

Yuxin Jiang , Jianchu Li , Hongyan Wang . A novel ultrasound quality control work mode via target orientation based on quality parameters[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Electronic Edition), 2022 , 19(07) : 605 -608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2.07.001

推进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安全改进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为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需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目标导向,创新超声质量控制工作机制。本文将简述超声医学专业目标管理工作。

一、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管理背景介绍

目标管理是20世纪中叶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1]。它将目标作为管理的核心,目标制定、目标分解、检查考核等是目标管理的关键过程[2]。通过制定合理目标,明确实施方案,有利于明确任务方向,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良性发展。目标管理是各行各业经过时间检验的现代管理方法。
“十三五”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全国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工作。2016年至2020年,通过开展持续的全国医疗质量数据调研,我国基本覆盖并完善了主要专业的指标体系,基本掌握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质量基线,为发现问题、制定改进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机制保障。自2021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每年发布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目标印发后,全行业高度关注,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质量控制组织、医疗机构、行业学会、协会围绕目标积极制定改进策略、组织开展改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因此,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管理已成为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激发行业内生动力,凝聚行业力量,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重要手段[3]

二、超声医学专业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简称: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号召,制定超声医学专业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全国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相关质量控制工作。2021年及2022年,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制定的超声专业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分别为: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2021年),提高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2022年)。

三、2021年超声医学专业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一)诊断符合率的含义

超声诊断符合率的含义为:单位时间内,超声诊断与病理或临床诊断符合的例数,占同期超声诊断有对应病理或临床诊断的总例数的比例。

(二)提高诊断符合率的意义

超声诊断符合率是反映超声诊断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能反映一定时期内超声科室诊断水平,体现超声检查对临床的诊疗价值。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是提升超声检查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患者医疗安全的保证均有重要意义[4]。根据《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2017年全国平均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2.66%,我国不同地区超声诊断符合率差异较大,超声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5]。因此,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是超声医学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改进目标。

(三)提高诊断符合率的措施

1. 制定超声质量指标,有效定量评价超声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是对医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组织全国各省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及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适用于我国的超声专业质量指标,发表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全方位、系统性地反映超声医学专业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现状[4]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国家超声质控中心自2017年起对我国6000余家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学专业进行了超声质量指标的抽样数据调查,采用多中心数据来源系统分析的方法,形成《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5]。报告选取代表性质量指标,从结构、过程、结果三大层面,较为全面、准确、客观地展示了我国超声医学专业的医疗质量现状,兼具科学性、权威性,为了解我国超声医学专业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途径,为超声诊断符合率的提升指明了改进方向。
2. 建立全国超声质量控制网络平台,实现质量指标实时监测:依托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国家超声质控中心搭建了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平台(www.nuqcc.cn),平台建立的全国超声质量指标监测系统,运用分析软件、质量面板等工具,对质量指标数据进行全自动化分析及可视化输出,实时监测并反馈超声医疗质量变化,及时发现全国及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超声诊断符合率的变化与不足,并为医院提供与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为质量控制工作的改进及相关决策的制订提供重要参考。
3. 开展单病种多中心质量控制,实现精准化管理:国家超声质控中心以病种为单元,进一步加强对妇产、盆底、乳腺、腹部、血管、肌肉骨骼、介入超声等超声独具优势疾病的质量控制管理,开展相应的质量控制调研、指标推广、指南书写等质量控制工作。目前,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已建立了乳腺、盆底、妇科等多个单病种多中心超声质量改进项目,参考国际权威指南,并结合我国工作实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及标准化存图,并运用超声质量改进系统,对基层医院上传病例进行审核、反馈,实现对基层医院的单病种精准化质量控制,助力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根据研究数据,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单病种超声诊断模型及智能化辅助检查流程,为精准诊断奠定基础。例如,在乳腺单病种质量控制项目的基础上,国家超声质控中心指导并研发了乳腺标准化自动工作流协议Union-iWorks质量控制软件并构建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深入切入医师工作流程,使检查时间缩短45%,同时减少19%漏切面率,有力促进医疗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推广。此外,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结合中国国情及疾病谱,牵头组织制定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检查指南与专家共识,如《中国胎儿产前超声检查规范》《胰腺超声检查规范》《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等,提高超声诊疗规范化水平,引领学科发展。
4. 开展制度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组织并制定了《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完善超声核心质量控制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为管理者提供超声质量考评与改进的依据[6]
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讲座及质量控制会议,如连续四届的全国超声质量控制大会、全国质量控制巡讲以及“携手同心”走基层系列活动,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超声学科,各类会议累计40余万人次参会,交流辐射面广,影响深远。此外,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积极支援西藏建设,指导并协助西藏自治区成立超声质量控制中心,连续7年组织专人前往西藏进行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现场指导工作,协助全面提升超声质量控制意识,提高超声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5. 着眼未来,推动超声新技术发展:近年来,超声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导航、融合成像等新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得到应用,改变了传统诊疗模式,促进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此外,超声与其他学科不断渗透、促进和融合,在微创、精准、靶向等诊疗方面产生了许多全新的技术,对进一步提升诊断符合率发挥积极作用。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高水平医疗人才相对短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医学影像研究与临床应用领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提升超声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的诊断水平,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此外,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5G技术的落地应用,超声大容量视频信号的实时传输得以实现,让远程会诊、远程培训、远程教学变为可能,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和跨专科协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及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四)成效

1.提高诊断水平,缩小地区差距: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全国超声诊断符合率从82.66%提升至83.56%,表明超声检查质量总体不断提高。特别是三级综合医院(从84.47%提升至86.67%)和民营医院(从76.99%提升至84.89%)取得明显提高,提示有效的超声质量管理对于超声诊断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可促进超声医学专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质量差距[7]
2. 加强单病管理,发挥技术优势: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加强对超声检查独具优势的单病种进行质量控制,有效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推进检查规范化。目前,乳腺超声质量控制项目完成了38家多中心医院的5266例病例的审核及反馈,结果显示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敏感度从89.16%提高至93.98%;诊断准确性从89.92%提高至92.65%[8, 9]。在盆底疾病、妇科肿瘤等疾病的单病种超声质量改进项目中,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完成了42家多中心医院3331例病例的图像及报告审核,报告合格率从47.50%提升至81.00%,推动了盆底、妇科超声检查规范化流程及标准化存图,助力实现全国范围内超声检查报告互认,为提高医疗机构的超声诊断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四、2022年超声医学专业质量安全目标——提高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

(一)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的含义

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简称:危急值通报率)的含义为:10 min内,按规定完成向临床通报的超声危急值例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超声危急值总例数的比例。超声检查危急值是指超声检查影像提示以下超声诊断:(1)疑似肝、脾、肾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2)疑似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3)急性胆囊炎考虑胆囊化脓并急性穿孔;(4)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并胎儿心率过快(>160次/min)或过慢(<110次/min);(5)子宫破裂;(6)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并活动性出血;(7)首次发现心功能减退(左心室射血分数<35%);(8)心包积液合并心脏压塞;(9)主动脉夹层;(10)主动脉瘤破裂;(11)心脏破裂;(12)心脏游离血栓;(13)急性上下肢动脉栓塞;(14)瓣膜置换术后卡瓣。

(二)提高危急值通报率的意义

危急值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Lundberg提出,应用于医学检验中[10]。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制定的危急值预警范围涵盖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在内的众多医技科室及临床科室[11]
超声检查作为最常用和最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诊断的优势日益突出,对协助临床医师迅速制定诊疗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及时通报超声检查危急值能提高超声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及责任感,加强超声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及协作,促进超声科对危急患者精准诊断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降低不良结局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

(三)提高危急值通报率的措施

1. 完成危急值通报率全国基线调研,掌握现存问题:2021年,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对我国6000余家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学专业进行了超声危急值通报率指标的数据收集。抽样结果发现,全国各医疗机构平均危急值通报率达到了95.78%,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在个别省份危急值通报率仍有待提高。在各类医疗机构中,二级医院的危急值通报率略低于三级医院,如二级综合医院危急值通报率为94.77%,二级专科医院危急值通报率为95.97%,三级综合医院危急值通报率为96.12%,三级专科医院危急值通报率为99.26%。通过抽样结果,基本掌握了全国超声危急值通报率的基线情况,并通过进一步调研反馈,总结出目前危急值通报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超声危急值的项目内容和诊断标准在国内尚无统一、权威的规定,部分医疗机构盲目扩大范围,导致“非危急”的报告混杂其中,可能影响真正危急值的及时处理[11];(2)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缺乏危急值报告制度或运行监管乏力的情况,导致超声医师对超声危急值通报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3)危急值通报的流程不明确、不科学,存在流程复杂、记录不准确完整、传递不及时的问题。
2. 明确危急值定义,统一通报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超声危急值定义,实现超声危急值上报的精准管理,2018年,国家超声质控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结合临床需求,综合全国超声专家权威意见,发布《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将危急值通报例数列入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就超声危急值的项目内容进行了统一,涵盖腹部、妇产、心脏、血管超声共14类危急重症,明确了危急值的定义和通报要求,为落地执行提供了理论保障[14]。在此基础上,2021年,国家超声质控中心进一步提出要提高10 min之内的危急值通报率,以切实提高危急值通报的价值,实现精准目标管理。2022年,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进一步细化危急值通报率数据抽样填报要求,具体到单一病种的危急值,并增加通报准确率的质量指标,以精准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改进方案。
3. 开展培训推广,提高通报意识: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联系各省级超声质量控制中心,将提高危急值通报率作为2022年度超声质量控制重点工作,要求各省级超声质量控制中心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危急值通报率的宣传、培训、推广,加强全国超声医师,特别是基层医院医师对危急值通报的意识,帮助基层医院制定危急值通报管理流程,提高危急值通报水平和速度。同时,将充分利用全国超声质量控制网络平台,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危急值通报的意义和方法,以保障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治水平。
4. 细化实施方法,推广信息化建设:为更好地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危急值通报的质量控制管理,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组织制定《超声危急值管理手册》,统一危急值处理预案及工作流程,细化危急值通报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督查监测制度,为管理者提供超声质量考评与改进的依据。
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必需的手段。在危急值通报中,传统的电话通知及手工登记的方式已经较难满足危急值通报的即时、全面、准确、回溯的要求,因此,要鼓励各医疗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1)超声工作站对危急值的自动化识别,如建立对“宫外孕破裂”“心脏破裂”“心脏压塞”等关键词的自动化识别,实现自动提示,及时提醒超声医师;(2)将超声医学科工作站与医院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对接,实现超声危急值能够即时反馈到临床医师的工作页面,从而简化流程,提高效率;(3)构建危急值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实现相关信息的调阅管理和回溯反馈,一方面可实现危急病例的精准追踪,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掌握超声医师危急值通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构建科室危急值通报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实现监督考核,从而完成危急值信息化闭环管理[15, 16]

五、总结及展望

深入推进目标管理,指导医疗机构以目标为切入点开展医疗质量安全系统改进工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现代管理方法。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以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为基础,以全国数据抽样调查为依据,强化目标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工作交流,有力促进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未来,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将继续发挥目标在促进医疗质量安全改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质量安全改进目标,采用科学、创新的新型管理工具和方法,充分调动多部门、多学科的有效协同,培育推广质量安全文化,以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1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 [M]. 齐若兰,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10-113.

2
方丽娜. 组织目标管理理论的渊源、形成及在我国的应用 [J]. 经营与管理, 2017(1): 73-7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 [EB/OL]. (2022-03-01).

4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筹),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 27(11): 921-923.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375-376.

6
姜玉新, 李建初, 王红燕.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

7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超声医学分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15-16.

8
Sood R, Rositch AF, Shakoor D, et al. Ultrasound for breast cancer detection globall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Glob Oncol, 2019, 5: 1-17.

9
Ibraheem SA, Mahmud R, Mohamad Saini S, et al.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utomatic breast volume scanner compared to handheld ultrasound on different breast les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J]. Diagnostics (Basel), 2022, 12(2): 541.

10
Lundberg GD. 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l values [J]. MLO, 1972, 4(2): 47-54.

11
谢小霞, 敖利, 胡文超. 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院安全管理中的意义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8): 173-174.

12
刘银芝. 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性的研究 [J]. 中国药物指南, 2013, 11(36): 68-69.

13
吴凤妹, 朱玲. 超声危急值报告在妇产科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世界临床医学, 2017, 11(13): 124-125.

14
周炯, 范靖, 黄鹂, 等. 危急值管理与患者安全 [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5, 31(3): 200-202.

15
唐丽娟, 彭红, 潘晓娟. 持续质量改进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7, 33(10): 764-765.

16
黄国庆, 高枫, 李国庆, 等. 信息化在超声"危急值"报告精准管理中的应用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7): 644-649.

Outlines

/

Copyright ©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Electronic Edi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010-51322630、2632、2628 Fax: 010-51322630 E-mail: csbjb@cma.org.cn
Powered by Beijing Magtech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