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结 果
一、首次发现病灶时孕妇及胎儿一般情况
二、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
图1 先天性囊性神经母细胞瘤胎儿产前首次及出生后超声声像图。图a、b 为病例1 超声图像,图a:孕37+2 周胎儿左上腹囊性包块、内可见多条分隔光带(箭头所指),图b:出生后超声复查左肾上腺区包块体积增大,内透声差,分隔光带上可见钙化(箭头所指);图c、d 为病例2 超声图像,图c:孕30+6 周胎儿左上腹无回声,内透声好(箭头所指),图d:出生后超声复查左肾上腺区无回声体积增大,内透声欠佳,多条分隔光带及钙化(箭头所指);图e、f 为病例3 超声图像,图e:孕37+1 周胎儿左上腹囊性包块,内透声欠佳,见分隔光带(箭头所指),图f:出生后超声复查左肾上腺区包块体积增大,囊壁可见少许血流;图g、h 为病例4 超声图像,图g:孕32 周胎儿右上腹无回声(箭头所指),图h:出生后超声复查右肾上腺区无回声体积增大,囊壁可见分隔光带(箭头所指);图i、j 为病例5 超声图像,图i:孕37+1 胎儿右上腹囊性包块囊壁可见少许分隔,囊内透声尚可(箭头所指),图j:出生后超声复查右肾上腺区囊性包块体积增大,内透声差,囊壁分隔增多伴钙化(箭头所指) |
表1 先天性囊性神经母细胞瘤产前和出生后复查超声特征 |
| 序号 | 孕妇年龄(岁) | 胎儿性别 | 发现孕周 | 检查时间 | 位置 | 大小(mm) | 囊壁最大厚度(mm) | 囊壁厚度 | 内部回声 | 分隔 | 钙化 | 血流信号 |
|---|---|---|---|---|---|---|---|---|---|---|---|---|
| 1 | 35 | 男 | 37+2 | 产前 | 左上腹 | 42×40 | 4.0 | 不均 | 无回声及少许高回声,透声可 | 多 | 无 | 囊壁少许 |
| 出生后 | 左肾上腺区 | 63×42 | 5.0 | 不均 | 无回声及少许高回声,透声差、可见细密光点 | 多 | 有 | 囊壁少许 | ||||
| 2 | 28 | 女 | 30+6 | 产前 | 左上腹 | 19×17 | 2.2 | 均匀 | 无回声,内透声好 | 无 | 无 | 无 |
| 出生后 | 左肾上腺区 | 45×42 | 2.2 | 不均 | 无回声,内透声差、可见细密光点 | 多 | 有 | 囊壁少许 | ||||
| 3 | 27 | 女 | 37+1 | 产前 | 左上腹 | 26×24 | 2.0 | 均匀 | 无回声,内透声欠佳 | 多 | 无 | 无 |
| 出生后 | 左肾上腺区 | 27×26 | 2.5 | 不均 | 无回声,内透声差、可见絮状回声 | 多 | 无 | 囊壁少许 | ||||
| 4 | 30 | 男 | 32 | 产前 | 右上腹 | 12×12 | 1.0 | 均匀 | 无回声,内透声好 | 无 | 无 | 无 |
| 出生后 | 右肾上腺区 | 30×29 | 2.5 | 不均 | 无回声,内透声差、可见絮状回声 | 多 | 无 | 无 | ||||
| 5 | 32 | 男 | 37+1 | 产前 | 右上腹 | 29×26 | 4.6 | 不均 | 无回声,内透声好 | 少许 | 无 | 无 |
| 出生后 | 右肾上腺区 | 40×37 | 5.0 | 不均 | 无回声及少许高回声,内透声差、可见细密光点 | 多 | 有 | 囊壁少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