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妇产科超声影像学

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中的初步应用

  • 王金萍 , ,
  • 王佳佳 ,
  • 李燕 ,
  • 王琴 ,
  • 张靖 ,
  • 陈晓艺 ,
  • 林欣
展开
  • 230031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通信作者:

王金萍,Email:

Copy editor: 吴春凤

收稿日期: 2021-08-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05

基金资助

安徽省2018年度重点研究与开放计划(1804h08020248)

版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本刊为电子期刊,以网刊形式出版。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a new cone-head uterine tube in hysterosalping constrast sonography

  • Jinping Wang , ,
  • Jiajia Wang ,
  • Yan Li ,
  • Qin Wang ,
  • Jing Zhang ,
  • Xiaoyi Chen ,
  • Xin Lin
Expand
  •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Jinpi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1-08-24

  Online published: 2023-07-05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摘要

目的

验证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宫腔输卵管造影管进行对比,探讨新型管的临床应用优势。

方法

对比分析2021年3月至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择传统宫腔输卵管造影管(38例)、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38例)行“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的患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种造影管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中置管时间和患者疼痛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造影管置管成功率、宫腔完整显示率的差异,并比较其在诊断输卵管通畅性中的差异。

结果

与传统宫腔输卵管造影管比较,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置管时间短[(20.3±10.9)s vs(513.9±249.1)s]、置管成功率高(92.10% vs 68.40%)、患者疼痛评分低[(1.0±0.9)分 vs(5.0±1.6)分]、宫腔完整显示率高(100% vs 6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6,P<0.001;χ2=6.728,P=0.035;t=12.957,P<0.001;χ2=11.40,P=0.001),且两者在诊断输卵管通畅性中无差别。

结论

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宫腔输卵管造影管。

本文引用格式

王金萍 , 王佳佳 , 李燕 , 王琴 , 张靖 , 陈晓艺 , 林欣 . 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中的初步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 20(03) : 272 -277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3.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linical use of a new cone-head tube in hysterosalping constrast sonography (HyCoSy), and to explore its advantages by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uterus radiography catheter.

Metho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one-step" HyCoSy from March 2021 to July 2021 with either traditional uterus radiography catheter (new tube group, n=38 cases) or new cone-head uterine tube (traditional tube group, n=38 case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ube insertion time and patients' pain scores in "one-step" tubal HyCoSy.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ube insertion success rate and whole uterine cavity display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terine salpingography tube, the new tube wa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tube insertion time [(20.3±10.9) s vs (513.9±249.1) s], higher tube insertion success rate (92.10% vs 68.40%), lower pain score [(1.0±0.9) points vs (5.0±1.6) points], and higher whole uterine cavity display rate (100% vs 63.20%),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2.176, P<0.001; χ2=6.728, P=0.035; t=12.957, P<0.001; χ2=11.40, P=0.001).

Conclusion

The new cone-head uterine tube has high value in HyCoSy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al use.

近年来,不孕症“一站式”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技术(简称“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在不孕症原因筛查中的优势明显1, 2,使得该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宫腔置管术作为“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的重要一步,由于其操作繁琐,对操作者要求高,且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置管困难,置管过程中导致患者疼痛明显,使置管时间长、成功率低,从而难以顺利完成“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3,因此,宫腔置管成为推广输卵管造影技术的关键技术。寻找一种置管简单、便捷、高效的造影管,同时能减轻置管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减少造影管对宫腔病变的遮挡,是目前“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作者突破传统造影管设计理念研制了一种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以下简称“新型造影管”),并与传统宫腔输卵管造影管(以下简称“传统造影管”)在临床应用中做对比,旨在探讨新型造影管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是否具有优势。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2021年3月至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共计76例。对患者采用新型造影管或传统造影管进行造影,造影管类型随机选择,其中宫腔置管时选择新型造影管的患者共计38例(新型组),年龄为(34.2±2.5)岁(范围27~39岁),流产不良妊娠史2.0(1.0,3.0)次。采用传统造影管进行“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传统组)共计38例,年龄为(33.7±3.3)岁(范围24~41岁),流产不良妊娠史2.0(1.0,3.0)次,传统造影管置管失败导致“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未能完成的病例不在本研究纳入范围内。2组患者均无宫颈手术史,且年龄、不良妊娠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6,P=0.458;U=12.751,P=0.126)。
本研究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9AH-04。

二、仪器与方法

(一)仪器

采用GE Voluson E10(配备RIC5-9-D容积探头,探头频率为4.0~9.0 MHz)以及迈瑞超声诊断仪Nuewa R9(探头DE10-3WU,探头频率为2.0~9.0 MHz)。
新型组选择新型造影管(江苏,康博医疗,专利号:ZL 2021 2 0978474.9;图1a1b),传统组选择传统造影管(广东,事达医疗;图1c1d),2种造影管型号均为12F。
图1 输卵管超声造影示意图及造影图像。图a为新型造影管结构示意图;图b为双侧输卵管通畅患者新型造影管输卵管超声造影图;图c为传统造影管结构示意图;图d为与图b同一患者的传统造影管输卵管超声造影图
图2 新型造影管与传统造影管置管超声声像图。图a为新型造影管置管,水造影宫腔完整显示;图b为新型造影管置管,宫腔水造影发现宫颈内口息肉;图c为传统造影管置管,宫腔被球囊及造影管遮挡;图d与图b为同一患者,使用传统造影管置管,宫颈内口息肉被球囊遮挡

(二)方法

1. 新型造影管置管:(1)会阴常规消毒、铺巾;(2)使用阴道扩张器充分暴露宫颈外口;(3)右手持造影管将锥形头前端导管直接对准宫颈外口送入宫颈管内,并保持一定压力使造影管与宫颈管严密贴合;(4)退出阴道扩张器完成置管。
2. 传统造影管置管:(1)常规会阴部消毒、铺巾;(2)使用阴道扩张器充分暴露宫颈外口;(3)左手持宫颈钳钳住宫颈,右手持卵圆钳夹住造影管的头端直接对准宫颈外口,尝试送入宫腔内,若送入困难,则应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后再行送管;(4)送入宫腔后向球囊管内注入约1.5 ml生理盐水,适度充盈导管球囊,轻拉球囊,封住宫颈内口,防止造影剂外溢;(5)退出阴道扩张器完成置管。
3. 开启“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后三步检查4, 5与疼痛评分:包括输卵管超声造影、宫腔水造影以及盆腔水造影。造影结束后,要求患者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填写置管过程中疼痛评分。
4. 评价指标:(1)宫腔置管时间:不包括消毒,放置阴道扩张器时间;(2)宫腔显示率:宫腔完整显示,以宫腔水造影时,宫腔充盈完整、完全显示为标准7;(3)首次顺利置管成功率。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年龄、置管时间和疼痛评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良妊娠史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首次顺利置管成功率和宫腔完整显示率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2组间超声造影置管情况比较

1. 宫腔置管时间:新型组宫腔置管时间较传统组短,其中传统组宫腔置管时间范围180~960 s,新型组宫腔置管时间范围5~90 s,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新型组与传统组超声造影宫腔置管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置管时间(s,
x¯
±s
首次置管成功[例(%)] 疼痛评分(分,
x¯
±s
宫腔完整显示[例(%)]
传统组 38 513.9±249.1 26(68.40) 5.0±1.6 24(63.20)
新型组 38 20.3±10.9 35(92.10) 1.0±0.9 38(100)
统计值 t=12.176 χ2=6.728 t=12.957 χ2=11.40
P <0.001 0.035 <0.001 0.001
2. 首次顺利置管成功率:新型组首次顺利宫腔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疼痛评分:新型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4. 宫腔完整显示率:新型组患者的宫腔均完全显示(100%,38/38,图2a2b),传统组由于球囊遮挡,其宫腔显示率为63.2%(24/38,图2c2d),新型组宫腔显示率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二、新型造影管的封堵成功情况

在38例采用了新型造影管的患者中,34例患者为双侧输卵管通畅;3例患者出现了一侧输卵管通畅、一侧输卵管不通(输卵管近端梗阻);1例患者双侧输卵管不通(双侧输卵管近端梗阻)。为验证新型造影管在评估输卵管通畅性中封堵的有效性,针对输卵管不通(包括一侧及双侧不通的情况)的4例患者,采用传统造影管进行二次输卵管造影检查,结果与新型造影管一致(图3、4)。
图3 单侧输卵管不通患者采用新型造影管和传统造影管造影图像。图a:采用新型造影管右侧输卵管通畅,左侧输卵管近端梗阻、不通;图b:改用传统造影管后,输卵管造影仍为右侧输卵管通畅,左侧输卵管近端梗阻、不通,且宫腔部分被球囊遮挡 图4 双侧输卵管不通患者采用新型造影管和传统造影管造影图像。图a:采用新型造影管,显示为双侧输卵管不通;图b:改用传统造影管,显示为双侧输卵管不通,与新型造影管造影结果一致

讨论

“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在诊断女性不孕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8, 9, 10, 11。宫腔置管术是“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的第1步,但其操作复杂以及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前屈、后屈,瘢痕憩室等)可能导致宫腔置管失败,从而难以完成“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基于此,笔者在总结置管困难、置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造影管,以期减少置管客观因素的影响,使置管过程简单快捷,提高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
传统造影管主要结构由注水管、球囊管和包于一体的软管组成,前端有1或2个开口及稍后一点的球囊。注水管连通于前端的开口,主要用于注入造影剂,球囊管连通于前段的球囊,注水后充盈球囊,起封堵子宫内口的作用。由于造影管本身是个软管,因此送入宫颈管比较困难,当遇到宫颈粘连、前屈、后屈或剖宫产瘢痕憩室时,造影管送入困难或者无法拐弯,导致置管失败。另外置管成功后造影管进入宫腔,刺激子宫内膜,随后球囊充盈后压力增大进一步造成刺激,使患者疼痛明显,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流样反应”,导致患者无法忍受而中断检查。同时由于球囊的充盈占据了宫腔下段的1/3~1/2,造成该处造影剂充盈缺损,而有可能造成漏诊。
笔者研制的新型造影管突破传统造影管进入宫腔、封堵宫颈内口的理念,设计了一种由硬质导管和软质锥头体组成一体封堵宫颈管及外口的造影管,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了置管对宫腔内膜的刺激。该造影管的软质锥头体包括前端小、后端大的锥状部(用于封堵宫颈管)和一体设计于锥状部前端的导管头;锥状部的后端沿锥状部底部外周向外一体延伸有一圈薄壁侧翼,薄壁侧翼能够在插管后与宫颈外口贴合而封堵宫颈外口;双重封堵有效防止了造影剂反流泄漏,同时能与探头柔性接触,不易影响阴道探头的扫查,也不会损伤探头。置管时操作者手持硬质导管直接将软质锥头体插入宫颈管,保持一定的力量使其与宫颈很好地贴合即完成置管。尽管新型造影管在阴道部分的导管是硬质的,会影响阴道探头的扫查,但由于硬质导管较细,且进入宫颈部分的导管有一定的长度,加之阴道的空间比较大,因此,在保持一定力量的基础上360°的移动导管让道于阴道探头的扫查是可行的。
本研究中新型组宫腔置管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20.3±10.9)s vs(513.9±249.1)s]。有文献指出12,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中,使用传统造影管的平均置管时间为(687.0±140.4)s,与本次传统组的置管时间基本一致。且本次研究中,新型造影管的首次顺利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92.1% vs 68.4%)。置管成功率的提高在增加操作者信心的同时,还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与焦虑情绪。笔者所在科室,前期已经完成了近2000例“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并对可能导致宫腔置管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本研究的操作者在置管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不存在由于操作者不熟练而导致的置管时间延长的可能。新型管置管时,暴露宫颈外口后,仅需要将锥形头对准宫颈外口,直接进行置管,即能置管成功。部分患者使用新型管置管时间相对较长,是由于操作者在置管成功后,持管力度不够,阴道探头进入扫查后,造成了新型造影管滑脱再置的现象。但即便如此,本研究中新型组置管最长时间为90 s,仍比传统组最短置管时间180 s短很多。
本研究在评估患者疼痛时采用国际上较为公认的VAS评分法,新型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小于传统组[(1.0±0.9)分 vs(5.0±1.6)分],且2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型造影管由于造影管不进入宫腔,无需球囊注水封堵,大大减轻了置管过程及造影管本身对子宫内膜刺激所造成的患者疼痛。传统组在置管过程中,常规需要采用宫颈钳对宫颈钳夹和牵拉,造影管进入宫腔及球囊充盈后的刺激无可避免地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进而会造成患者紧张,紧张又加剧疼痛,少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流样反应”而终止检查13
在本研究中,新型造影管的宫腔显示率可达100%,原因在于新型造影管不进入宫腔,封堵部位在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因此注入水或造影剂后整个宫腔甚至宫颈管上段均可充分充盈而完整显示。而传统造影管主要采用球囊注水封堵宫颈内口的方法,一般要求球囊注入1.5 ml左右的液体,占据宫腔的下1/3~1/2才能封堵成功14,因此注水后的球囊势必占据了宫腔的这部分空间,从而造成对这部分宫腔的遮挡,当该部位出现宫腔息肉及细小的宫腔粘连时,就会造成因球囊遮挡而漏诊的现象15
本研究中38例采用新型造影管的患者中34例患者为输卵管双侧通畅;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输卵管通畅,一侧输卵管不通;1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输卵管不通。当输卵管不通特别是双侧不通时,注入造影剂时压力增大,阴道内出现大量的反流。考虑到本研究是新型造影管初次应用于临床,为验证新型造影管封堵的严密性,对上述一侧或双侧输卵管不通的患者加用传统造影管再次进行输卵管造影,以验证造影剂反流的原因是输卵管真正不通还是新型造影管封堵不严造成的假性不通,结果显示此4例患者使用2种造影管的输卵管造影结果完全一致,无论应用哪种造影管均存在推注造影剂压力大、阴道有反流的现象。后期将购置助推器来定量测定宫腔的压力,进一步验证新型造影管封堵所承受的压力能否满足输卵管造影的需要。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前期纳入的病例并不多,仅是对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临床应用的初探,对2组患者宫颈松弛度以及宫颈管的长度未能进行分析,今后将对宫颈因素是否会影响置管结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新型锥头式宫腔输卵管造影管突破了传统造影管进入宫腔、封堵宫颈内口的理念,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了置管对宫腔内膜的刺激,在“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操作过程中置管时间短、成功率高、封堵严密、患者痛苦小、宫腔显影完全,输卵管显影与传统方法无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李辉, 陈芸, 薛敏, 等. 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碘油输卵管造影的比较研究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10): 923-926.

2
廖建梅, 杨舒萍, 林彦銮, 等. 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与腹腔镜检查评价输卵管通畅性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12): 1117-1119.

3
李燕, 王金萍. 宫腔输卵管超声造影宫腔置管术失败原因分析 [J]. 安徽医药, 2020, 24(10): 2003-2005.

4
汪璐赟, 李红, 顾怡栋, 等. 经阴道动态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在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 [J/CD].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 14(4): 302-306.

5
不孕症"一站式"超声检查体系多中心研究专家团队. 不孕症"一站式"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技术专家共识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2): 108-114.

6
万丽, 赵晴, 陈军, 等. 疼痛评估量表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J].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 16(3): 177-187.

7
范丽, 王莎莎, 程琦, 等.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中负性造影剂对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5, 32(3): 347-351.

8
Kupesic S, Plavsic BM. 2D and 3D hysterosalpingo-contrast-son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uterine cavity and tubal patency [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7, 133(1): 64-69.

9
Chen F, Quan J, Huang P, et al. Hysterosalpingo-contrast sonography with four-dimensional technique for screening fallopian tubal patency: let's make an exploration [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7, 24(3): 407-414.

10
周秋兰, 王伟群, 李盈, 等. 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联合推注压力评估输卵管通畅性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 27(3): 232-236.

11
葛丹, 涂美琳, 欧斐. 四维输卵管超声造影形态对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度的诊断价值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1): 68-73.

12
徐文翠, 李兵, 王亚光. 8F双腔球囊导管行子宫输卵管造影临床观察 [J]. 安徽医药, 2014, 18(5): 870-871.

13
邢丽丽, 赵白信, 黄蕾.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对受检不孕症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 28(5): 714-717.

14
王淼, 闫真. 不同推注法对不孕症女性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效果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8): 128-129.

15
李燕, 王金萍, 陈晓艺. 超声宫腔水造影在宫腔病变中的应用评价 [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4): 511-514.

文章导航

/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