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7岁,未婚未育,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致贫血、痛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8分)4年余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该患者既往曾多次于外院及本院行子宫双附件超声检查(
图1)及盆腔增强磁共振检查,均提示子宫逐渐增大,疑诊“子宫腺肌症”。临床予以醋酸戈舍瑞林周期治疗15针,但治疗效果差,期间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3个月后脱落;长期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患者因大出血于2020年12月9日行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术。2021年3月初出现腰痛,泌尿系超声显示膀胱三角区中低回声包块,左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盆腔磁共振检查显示子宫较前稍增大,形态较前稍改变,子宫前壁增厚大致同前,子宫壁内无强化及弱强化区范围较前增大,子宫内膜增厚较前稍减轻,相应结合带显示不清;左侧宫旁静脉影明显增粗。因保守治疗无效,临床建议行子宫切除,于2021年4月收住入院。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浓度为79 g/L(正常值:110~150 g/L),糖链抗原12 559.5 U/ml(正常值:≤35.0 U/ml),人附睾蛋白浓度为122 pmol/L(正常值:≤92.1 pmol/L)。术前妇科超声检查(
图2)显示子宫体积明显增大,前壁肌层明显增厚,宫腔线及子宫内膜显示不清,子宫前壁肌层及宫颈前唇被一大小约18.0 cm×10.8 cm×7.7 cm低回声病灶所占据(
图2a);宫颈前唇低回声病灶内见多条条索状高回声(
图2b),探头加压宫颈前唇可变形;子宫前壁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局部可见极低回声,范围为5.7 cm×4.2 cm(
图2c),该区域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子宫前壁及宫颈前唇低回声内丰富短条状血流信号,局部极低回声未见明确血流信号(
图2d、2e)。宫底左侧可见7.7 cm×3.3 cm条索状低回声(
图2f),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与宫体低回声相延续;宫底左侧低回声向上方延伸,与左卵巢静脉走行一致(
图2g),CDFI示较丰富血流信号。左侧卵巢正常结构未显示,右侧卵巢未见异常,腹盆腔未见游离液性暗区。泌尿系超声示膀胱三角区见3.5 cm×3.6 cm×3.2 cm实性低回声(
图2h),与宫颈包块相延续,CDFI示内部丰富条状血流信号。左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稍扩张。妇科检查示阴道左侧穹窿2点方向见直径3 cm鸡冠样肿物;宫颈形态不规则,暴露困难,可见直径为5 cm肿物,宫颈管内可触及质脆肿物脱出;宫体如孕22周大小,质硬,活动度差;双附件未触及明确包块;三合诊示盆腔饱满,右侧宫旁尚有余隙,左侧骶主韧带增粗挛缩,直达盆壁。
患者于2021年4月26日局部麻醉下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术,2021年4月2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宫旁及阴道肿物切除+膀胱内肿物电切+膀胱修补术。术中可见直径为2 cm鸡冠样肿物位于膀胱三角区(
图3a),开腹探查见子宫球形增大,宫底前壁与大网膜粘连,二者之间可见丰富血管;双卵巢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左侧卵巢血管内可及瘤栓,左侧者达肾静脉水平(
图3b、3c)。病理提示子宫左附件病变符合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图3d):侵及子宫深肌层,邻近浆膜,累及宫颈、子宫下段、左右宫旁组织、左卵巢、左卵管系膜、宫旁血管、左侧生殖血管、阴道及膀胱。术后患者于2021年5月21日起每日口服来曲唑2.5 mg,2021年7月14日至2021年8月19日行放射治疗。目前无阴道出血及不适,预后良好。
讨论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是一种复杂而罕见的子宫间充质肿瘤,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年发病率为每百万女性1~2例,是继子宫平滑肌肉瘤后第2常见的间充质肿瘤
[1]。不同于其他子宫肉瘤(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高级别ESS),LG-ESS临床过程缓慢且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平均年龄为52岁
[2],偶尔在年轻女性及青少年中出现
[1]。常见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痛及痛经,1/4患者无明显症状。病变通常起源于子宫体,约1/3患者有宫外转移。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初潮时间过早、他莫昔芬服用、雌激素使用以及盆腔放射。LG-ESS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无法通过术前影像学明确诊断
[3],而宫腔镜及诊断性刮宫也无法提供可靠诊断。其早期的治疗标准方案是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4]。这是一种相对惰性的肉瘤,分期是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90%,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50%
[5]。
本例患者27岁,未婚未育,无高危因素。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致贫血、痛经就诊,按“子宫腺肌症”诊治4年余症状逐渐加重。术前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体积明显增大,子宫宫腔线与内膜显示欠清,前壁肌层及宫颈前唇巨大低回声且血流丰富。左附件区可见实性低回声与宫体包块相延续并延伸至左卵巢静脉,膀胱三角区见实性低回声与宫颈包块相延续,均血流丰富。考虑子宫来源恶性病变侵及周边,超声所见与术中及病理相符。
回顾分析本病例临床表现及既往超声图像,可能的误诊原因为本病例是年轻女性患者,以“月经量增多、痛经”为临床表现,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壁增厚,首诊易倾向为子宫腺肌病。本病例诊治过程中可吸取的经验教训包括:(1)本病例为年轻女性,无性生活史,月经量增多致长期贫血,需首先除外子宫肉瘤,结合病史非常重要;(2)本病例拟诊子宫腺肌病,但采用多种保守治疗均无效,子宫体积持续明显增大。且患者痛经症状未明显增加,不符合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表现,需警惕子宫肉瘤,尤其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2018年8月经腹超声检查示子宫稍增大且肌层回声欠均,可符合子宫腺肌病表现;但从2019年起超声检查示子宫后方回声稍增强,前壁肌层回声较子宫腺肌病偏低且无栅栏样声影,不符合典型子宫腺肌病表现;(4)2019年6月超声曾提示子宫肌层内血流信号丰富,但未引起重视。血流丰富程度及分布特点可作为LG-ESS与子宫腺肌病的重要鉴别点;(5)本病例未注意观察病灶软硬度,子宫腺肌病一般质地较硬,LG-ESS质地偏软,检查过程中可通过超声探头加压辅助诊断;(6)子宫腺肌病在磁共振上有特征性表现,如结合带增厚,T2加权成像上示低信号子宫肌层散在分布局灶性高信号。本病例曾行4次增强磁共振检查,仅第1次提示子宫腺肌病,而后3次均未提示子宫腺肌病,间接提示后3次磁共振检查影像表现不支持子宫腺肌病诊断。
LG-ESS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很难通过影像学明确诊断,但其最易误诊为子宫肌瘤,误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也是本病例报道的意义之一。临床工作中,超声科医师需认真观察,结合病史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症状、病灶生长速度、病灶回声及质地、血流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有疑问时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避免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