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述评

聚焦质控指标体系 推进超声质量提升

  • 姜玉新 , 1, ,
  • 王红燕 ,
  • 李建初 ,
  • 张睿
展开
  • 1.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通信作者:姜玉新,Email:

Copy editor: 吴春凤

收稿日期: 2024-06-0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09

版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本刊为电子期刊,以网刊形式出版。

Focusing on quality control index system to promote ultrasonic quality improvement

  • Yuxin Jiang , ,
  • Hongyan Wang ,
  • Jianchu Li
Expand

Received date: 2024-06-01

  Online published: 2024-07-09

Copyright

Copyright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o content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abridg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do not use or copy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journals without permissio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摘要

医疗质量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工作。近年来,超声医学快速发展,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的超声诊疗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提升超声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超声医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我国超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迈出了全国超声质控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

姜玉新 , 王红燕 , 李建初 , 张睿 . 聚焦质控指标体系 推进超声质量提升[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 21(07) : 647 -652 .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7.001

医疗质量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工作。近年来,超声医学快速发展,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的超声诊疗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提升超声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超声医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我国超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迈出了全国超声质控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质控指标是反映医疗质量的特定概念,是对医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监测改进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在参考国内外质控指标基础之上,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会议讨论等形式,制定了适用于我国的超声专业质量指标,并于2018年11月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上发表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版)》,从结构、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反映我国超声医疗服务的环境特征、过程表现和医疗质量,在提高全国超声专业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2022年,基于对我国超声医疗质量安全情况的客观量化分析,充分考虑科学性、时效性及可操作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8版质控指标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2022版)》(表1),对促进超声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2年,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围绕质控指标开展了多种类、多层次的专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超声专业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专业化,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本文聚焦近年来我国超声质控指标的发展变化,探讨超声专业质量控制工作的方向和成果。
表1 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2017年版7项指标 2022年版13项指标
结构质量分析指标 超声医师月均工作量
平均每日门诊、急诊、体检、住院超声检查人次 超声仪器质检率
超声科医患比 住院超声检查48 h内完成率
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 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
过程质量分析指标 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
平均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 乳腺病变超声报告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率
危急值通报例数 门急诊超声报告阳性率
结果质量分析指标 住院超声报告阳性率
超声报告阳性率 超声筛查中胎儿重大致死性畸形的检出率
超声诊断符合率 超声诊断符合率
  乳腺占位超声诊断准确率
  颈动脉狭窄(≥50%)超声诊断符合率
  超声介入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一、结构指标:面对挑战,砥砺前行

(一)超声人力资源情况:超声医患比

超声医患比是指每万人次超声检查患者平均拥有的超声医师数,是衡量超声医患供需关系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2017年到2022年,我国医院总体超声医患比为1.34~1.42人/万人次,提示行业内整体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配置。但其背后是明显的地区间差异,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四个地区的超声医患比最低,2022年仅为0.86~1.16人/万人次,而同年内蒙古、山西等地区的超声医患比在1.8人/万人次以上,反映出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因密集的人口、居民更高的健康意识以及优质医疗带来的虹吸效应使得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更为显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图1)。医患比的不平衡同样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间,2022年,二级医院的超声医患比相对较高,民营医院次之,三级医院医患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
图1 2017—202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超声医患比

(二)超声工作负荷情况: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

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是衡量超声医师工作负荷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超声医疗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的指标特征与医患比相似,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四地的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位居全国前四,2022年为34.8~46.6人/d,相比内蒙古、山西等地区高出50%~100%。三级医院超声医师工作量最高,显著高于二级医院及民营医院(图2)。
图2 2017—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超声医患比与工作量的显著差异,对我国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事业提出了挑战,更提供了动力和潜力。相比发达地区和三级医院超声科持续高负荷的工作状态,欠发达地区及二级、民营医院拥有相对充足的人员储备,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质控体系、开展系统规范的质控工作、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将使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获益主体,显著提升超声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可缓解发达地区和三级医院超声科的工作压力,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三)超声人才资源情况:超声医师学历构成比

现阶段,我国超声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以学士为主,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6%。学士以下从业人员占比25.8%。人员学历构成现状与我国超声医学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背景有关。超声医学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其教育体系、专业标准和准入资格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近年来超声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带来了大量从业人员需求,这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应加强专业教育,增设超声医学相关的高等教育课程及研究生项目,提升教育层次;另一方面,应持续推进继续教育,为在职医师创造更丰富、优质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整体人才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人才差异尤为明显。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超声从业人员学历以学士以下为主,三级医院超声从业人员以学士为主,硕士及博士学位人员占比明显升高,超过30%(图3)。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超声从业人员仍有近半数以上为学士以下学历,高学历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这是超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又一体现。人才储备的差异进一步折射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三级医院常规承担着高质量的研究和教学任务,拥有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而在欠发达地区或基层、民营医院资源相对不足。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完善超声质量控制组织架构,加强了国家-省-地市-医疗机构质控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及质控会议:举办全国超声质控大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国家-省级质控中心/亚专业组月调度会,督导促进工作交流,加强横向协作;指导省级质控中心联合开展质控培训,联合基层超声质控中心开展"携手同心"走基层系列活动,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超声学科,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把质控工作推进到弱处、用处、实处。
图3 2017—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科医师学历分布情况
挑战中蕴含着前景,2017—2022年,我国各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体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学士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逐年减少,硕士及以上人员逐渐增多。医师职称方面,各类医疗机构超声从业人员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高学历、高年资医师逐年增多,体现了我国超声专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优化,在提升超声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亦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科后备力量的培养,为我国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二、过程指标:科学管理,规范先行

(一)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

危急值是指提示患者生命处于危险或危急状态的检查数据或结果,需要采取紧急适宜的抢救措施。超声检查因其时效性和普适性,在多种危急、重症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及时通报超声检查危急值能提高超声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及责任感,降低不良结局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3,4]
2018年,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发布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规范了超声危急值定义,推动超声危急值上报的精准管理。2022年,为贯彻落实"提高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的超声医学专业质控工作年度改进目标,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针对全国6000余家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学专业危急值通报率开展调研,分析、总结出我国超声危急值通报率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国超声危急值的项目内容和诊断标准尚无统一、权威的规定,部分非危急病例混杂其中,影响真正危急值的及时处理;(2)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不健全或运行监管乏力的情况,导致超声医师对危急值通报重视程度不够,或通报流程复杂,导致记录不准确、传递不及时,造成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
在此基础上,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超声危急值管理手册》,旨在规范超声危急值相关疾病的处理流程,便于超声医师在规范的指导下自查、自检,提高诊疗水平。同时为质控管理者提供质控考评与改进的管理框架。同时,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联络各省级超声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危急值通报宣传、培训、推广,加强全国超声医师,特别是基层医院超声医师对危急值通报的意识,帮助基层医院制定危急值通报管理流程,提高危急值通报水平和速度。进一步通过全国超声质控大会以专家讲座、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危急值通报的意义和方法,以保障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
2020—2022年,各类医疗机构的超声危急值上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三级专科医院最为显著,危急值上报例数相比2020年增长132.7%;各类医疗机构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别达到98.4%、98.7%和97.0%,分别较2020年增长2.3%、3.0%和0.8%(图4)。危急值上报例数的增长,体现了超声医师对危急重症的识别和诊断能力逐渐提高,专业水平日益增长;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则反映出各类医疗机构在超声危急值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成效显著。积极的危急值意识、规范的通报流程和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提升了我国超声危急值通报的水平和效率,为超声专业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
图4 2020—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

(二)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

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是反映超声检查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指标,合格的超声报告能够准确地呈现超声检查的结果,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高质量的超声报告也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间开展学术交流,还可作为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材料,促进专业探讨和学习,进而提升我国超声专业的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5]
近年来,围绕提高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了多项工作。组织制定《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完善超声核心质量控制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开展多个单病种超声质量改进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及标准化存图,为超声报告书写的规范化提供基础。此外,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超声质量改进系统对各级医院上传的病例进行审核、反馈,促进了各类医院超声报告和检查质量的提升。
2020—2022年,我国总体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均值为95.0%~99.1%,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见图5
图5 2020—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

(三)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率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是由美国放射学会发布的针对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标准化报告系统。为乳腺影像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准化的术语,以此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优化患者管理。推广乳腺超声BI-RADS分类,有助于标准化乳腺超声的检查流程和报告格式,进而提高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提升超声医师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乳腺超声检查结果互认,提高诊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6]
为此,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制定了《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聚焦乳腺超声诊疗的规范化,开展"乳腺超声标准化存图及结构化报告的推广应用"项目,完成乳腺超声检查质控现状的调研,建立中国乳腺超声检查的质控评价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及质控会议,聚焦乳腺超声BI-RADS分类的解读、培训和推广,建立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作出基于中国人群大数据的人工智能BI-RADS风险评估模型,有利于BI-RADS分类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0—2022年,全国乳腺病变超声报告进行BI-RADS分类率呈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84.9%。各类医疗机构BI-RADS分类率也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三级医院的BI-RADS分类率最高,为93.2%,民营医院最低,为81.3%,差异相对较小(图6)。
图6 2020—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乳腺病变超声报告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率
随着近年来国家超声质控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超声危急值10 min内通报完成率、超声报告书写合格率、乳腺病变超声报告BI-RADS分类率等过程指标整体已提升并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间的指标差异并不显著,体现出较高的同质化水平。可见,结构指标作为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的前沿阵地和基础性工作,已经展现出可观的成效,促进了包括基层医院在内的各级医院超声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为超声医疗质量管理打下了重要基础,为实现医疗机构间的检查结果互认提供了保障,可进一步助力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国民就医体验。

三、结果指标:目标导向,质量提升

超声诊断符合率是衡量超声诊断质量最重要的结果指标,能反映一定时期内超声科室的诊断水平。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意味着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信息,帮助临床医师优化诊疗决策。长远来看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通过对我国超声医疗行业质量控制情况的客观量化分析,将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作为重点改进目标,组织全国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相关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控组织架构,进行循序渐进的质控培训;牵头制定国家超声检查规范及指南,推进超声检查及报告的同质化、标准化,引领学科发展[6,7,8];依托国家超声医学质控网络平台,完成覆盖全国的医学质量指标数据收集及分析,感知国家超声质控现状,实现层次分明、数据翔实的质控督查和反馈;探索前沿信息技术,促进质量控制管理向精细化、客观化、可视化发展;结合各种超声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化流程等,全面提高超声诊断准确性。
2017—2022年,全国超声诊断符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82.7%,2022年为88.4%。各类型医疗机构6年来超声诊断符合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二级专科医院提升最高,为8.8%,其次为民营医院,提升7.3%(图7)。可见,系统、高效的超声质量管理对于提高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质量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缩小不同医疗机构间乃至不同地区间的医疗质量差距。
图7 2017—2022年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诊断符合率
以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为导向,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了乳腺、盆底、妇科等多个单病种的多中心超声质量改进项目。各项目联合全国数十家医院,在全国推行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及标准化存图,运用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单病种的超声质量改进系统,基层医院总结、上传病例,专家通过平台超声质量改进系统进行审核、反馈,指导基层医院完成改进提升,同时举办指南应用、超声质控巡讲百余场。乳腺超声质控项目完成38家医院的5266例病例的审核及反馈,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敏感度由89.16%提高至93.98%,诊断符合率由89.82%提高至92.65%,为乳腺肿瘤的精准诊断奠定了基础。盆底疾病、妇科肿瘤的单病种超声质量改进项目完成80余家医院3702例病例的图像及报告审核,盆底疾病的报告合格率从47%提升至81%,推动了盆底、妇科超声检查规范化流程及标准化存图,为提高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单病种多中心质控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聚焦特定疾病的超声精准化质控,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超声诊疗水平,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连续性,促进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

四、总结及展望

超声医学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超声医学专业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对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具有重要意义。质控指标在医疗质量中发挥着衡量和导向作用。指标框架的高效运行,可实现医疗质量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驱动,制定质量管理决策,有助于质量提升。近年来,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持续完善全国超声质控组织架构,围绕质控指标开展科学深入的质控管理、培训和推广工作,推动了全国超声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促进了国家超声诊断质量的提升。未来,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将继续推动超声医疗质量提质增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1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 27(11): 921-923.

2
谢小霞, 敖利, 胡文超. 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院安全管理中的意义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8): 173-174.

3
刘银芝. 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性的研究 [J]. 中国药物指南, 2013, 11(36): 68-69.

4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超声危急值管理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
姜玉新, 李建初, 王红燕.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规范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6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9版)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 29(1): 1-5.

7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北京市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盆底超声检查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22版)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2, 19(7): 618-622.

8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北京市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子宫病变超声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 [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7): 679-684.

文章导航

/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