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乳腺超声

图片丢失啦
本专题收录了本刊自2015年以来国内乳腺超声专家发表的科研成果,包括文献与多媒体视频。
共找到 116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超声黏弹性成像技术对≤3 cm 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朱彩霞, 刘志兴, 谌芳群, 王婧玲, 姚谨, 彭星琦, 毛毅, 陈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12): 1095-1102.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12.001
    摘要 (355) HTML (2) PDF (1521 KB) (11)

    目的

    分析乳腺肿块的黏度特征并探讨超声黏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 年9 月至2024 年6 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乳腺肿块(≤3 cm)患者151 例。穿刺活检或手术前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黏弹性成像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测量肿块区及其周围2 mm 腺体组织的弹性参数及黏弹性参数值。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选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弹性及黏弹性相关参数为最优参数,根据其最优截断值调整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比较调整前后的诊断效能及准确性。

    结果

    本研究纳入151 例病灶,87 例良性,64 例恶性。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最佳弹性相关参数为肿块周围2 mm 腺体组织的弹性最大值(S-Emax),最佳黏性系数相关参数为肿块周围2 mm 腺体组织的黏性系数最大值(S-Vmax),最佳频散系数相关参数为肿块周围2 mm 腺体组织的频散系数最大值(S-Dmax),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9.76 kPa、6.31 Pa·s、15.37 m/s/kHz。经S-Emax、S-Vmax、S-Dmax 最佳截断值调整BI-RADS 分类后,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8.08%、90.73%、84.77%,AUC 分别为0.902、0.920、0.899,均较调整前的准确性(80.13%)及AUC(0.847)增加(均P<0.05)。其中,经S-Vmax 调整后的BIRADS 分类的AUC 最高,但较于其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超声黏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反映乳腺肿块及其周围组织的黏度信息,在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中具有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相当的诊断效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2.
    基于超声的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乳腺癌HER2 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
    聂全禹, 李明星, 刘莹, 王慧, 陈媛媛, 周鸿, 周洋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12): 1103-111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12.002
    摘要 (158) HTML (0) PDF (2213 KB) (13)

    目的

    探讨瘤内及瘤周超声影像组学特征对于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4 月至2024 年3 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乳腺癌的403 例患者的资料,将403 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训练集282 例和验证集121 例。在常规超声显示肿瘤最大长轴切面勾画获得瘤内感兴趣区,沿肿瘤边界向外扩张3 mm 得到瘤周感兴趣区,从上述感兴趣区中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通过Mann-Whitney U 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进行特征降维,使用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HER2 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临床病理指标,筛选出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模型;将影像组学评分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构建联合模型。通过ROC 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786、0.848、0.749、0.861,在验证集的AUC 分别为0.733、0.739、0.839、0.704、0.84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具有最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未偏离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模型拟合度较好(P=0.209)。

    结论

    综合考虑乳腺癌瘤内及瘤周的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可在术前无创预测乳腺癌患者HER2 表达状态,结合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的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3.
    乳腺尤因肉瘤一例
    麦雪琴, 邱鹏远, 胡敏如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12): 1168-117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12.013
    摘要 (97) HTML (18) PDF (2904 KB) (43)
  • 4.
    乳腺错构瘤的临床与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席芬, 张培培, 孝梦甦, 刘真真, 张一休, 张璟, 朱庆莉, 孟华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5): 505-51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5.009
    摘要 (195) HTML (2) PDF (659 KB) (12)
    目的

    探讨乳腺错构瘤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错构瘤患者共61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征。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44.1±11.9)岁。乳腺错构瘤好发于乳腺外侧象限,最大径中位数为3.20 cm,超声表现多样化。典型的乳腺错构瘤声像图特征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病灶内以低回声为主,混杂相间条状或带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不丰富。

    结论

    乳腺错构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和超声影像学特征,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超声应变弹性图像生成模型的应用研究
    李洋, 蔡金玉, 党晓智, 常婉英, 巨艳, 高毅, 宋宏萍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6): 563-57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6.003
    摘要 (230) HTML (0) PDF (2158 KB) (9)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生成乳腺超声应变弹性图像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在西京医院行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的超声图像共1336组,在神经网络中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基础上构建深度学习生成模型,使用训练集882组和验证集354组图像进行模型的训练和调整,另外100组测试集图像使用模型生成弹性图像,比较真实弹性图像和生成弹性图像的相似度。选取4位不同年资医师(高低年资医师各2名)比较两种弹性图像的差异。应用归一化互相关(NCC)值评价两种弹性图像的相似程度,并进行阅片医师真实性评分;基于Tsukuba 5分弹性评分标准,应用Kappa检验比较4位医师弹性评分的一致性,绘制ROC曲线评估不同医师分别结合两种弹性图像应用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效能。

    结果

    测试集中两种弹性图像相似度的NCC平均值为0.70±0.08,中位数0.70,范围0.50~0.86。真实性评价所有医师得分为0.49,低年资医师得分0.45,高年资医师得分0.53,均接近0.50。比较4位医师弹性评分的一致性Kappa值,生成图像高于真实图像(Kappa值:0.61 vs 0.57)。每位医师分别结合两种弹性图像应用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名高年资医师的特异度(P=0.0196)和阳性预测值(P=0.021)外,所有医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乳腺超声应变弹性图像生成模型,能够生成与真实弹性图像相似的弹性图像,并且生成图像在辅助诊断方面达到了与真实图像相近的临床价值。

  • 6.
    超声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特征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完全病理缓解的价值
    洪玮, 叶细容, 刘枝红, 杨银凤, 吕志红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6): 571-57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6.004
    摘要 (264) HTML (0) PDF (1594 KB) (4)
    目的

    基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前临床病理特征和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两者联合模型,探讨3种模型预测NAC疗效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行乳腺癌NAC并有疗效病理评估结果的女性患者202例,将两个不同院区的病例分为训练集(107例)和验证集(95例)。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构建临床模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根据特征参数及其回归系数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病理特征和Radscore的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价并验证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训练集中,激素受体(HR)状态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模型;LASSO回归筛选出对比度、相关度、熵、灰度不均匀性、游程百分比这5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adscore有统计学意义。纳入HR状态(OR值:0.31,95%CI:0.15~0.64,P < 0.01)、HER2状态(OR值:2.96,95%CI:1.43~6.12,P < 0.01)和Radscore(OR值:1.19,95%CI:1.07~1.33,P < 0.01)这3个指标构建联合模型。训练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预测pCR的AUC分别为0.68、0.75、0.82,验证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预测pCR的AUC分别为0.68、0.72、0.79。联合模型的决策曲线净获益最高,影像组学模型次之,临床模型最低。

    结论

    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对乳腺癌NAC疗效(是否pCR)预测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联合模型的效能最优,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和临床适用性。

  • 7.
    自动乳腺超声联合免疫组化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的临床价值
    赵阳, 肖迎聪, 巨艳, 党晓智, 蔡林利, 薛文欣, 李洋, 肖瑶, 郭妤绮, 宋宏萍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4): 361-36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4.003
    摘要 (242) HTML (0) PDF (1074 KB) (4)
    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超声(ABUS)联合免疫组化早期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4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行NAC前均行ABU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乳腺癌患者分为pCR组153例和非病理完全缓解(npCR)组26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pCR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3种预测模型分别为ABUS特征预测模型、免疫组化预测模型、ABUS联合免疫组化的联合预测模型。绘制3种模型的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优模型构建列线图。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模型拟合度,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校准度曲线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使用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获益。

    结果

    乳腺癌NAC前pCR组与npCR组肿瘤的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Ki67状态和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前pCR组与npCR组肿瘤的皮肤侵犯、形态、后方回声、冠状面汇聚征、冠状面白墙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R-2状态(OR值:4.396, 95%CI:2.089~9.250)、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OR值:4.124,95%CI:2.069~8.219;三阴性型OR值:4.775,95%CI:2.188~10.422)、皮肤侵犯(OR值:0.110,95%CI:0.038~0.318)、冠状面汇聚征(OR值:0.416,95%CI:0.220~0.787)、冠状面白墙征(OR值:11.192,95%CI:5.316~23.561)是pCR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DeLong检验表明基于ABUS模型和免疫组化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55)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模型(AUC=0.758)和ABUS模型(AUC=0.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1,P<0.001;Z=5.49,P<0.001);ABUS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74)略高于免疫组化模型(AUC=0.7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P=0.58)。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联合模型拟合度良好(χ2=6.175,P=0.519);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为0.856(95%CI:0.810~0.886),表明模型稳定性良好;校准曲线表明联合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表明在广泛阈值范围内,联合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

    结论

    基于NAC前肿瘤的ABUS特征联合免疫组化构建联合模型可以早期准确预测乳腺癌NAC后pCR,可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 8.
    三维反转成像技术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应用中的初步研究
    侯中光, 詹韵韵, 毕玉, 王佳佳, 吴瑕璧, 彭梅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4): 370-376.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4.004
    摘要 (124) HTML (0) PDF (922 KB) (1)
    目的

    探讨三维反转成像技术能否提高BI-RADS 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并进行反转成像检查的243例患者的247个乳腺肿块。根据反转图像中肿块内深灰色和黑色区域的分布特征,采用半定量5分反转评分法,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对比常规超声与联合三维反转成像技术后对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

    结果

    常规超声鉴别BI-RADS 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41、83.8%、93.3%、74.8%、77.8%、92.2%;联合诊断后AUC、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87、88.7%、90.0%、87.4%、87.1%、90.2%。联合诊断后有87例BI-RADS 4a类良性肿块降至3类,同时未造成恶性肿块误降为3类而漏诊的情况,可避免84.5%(87/103)的4a类肿块进行不必要的活检。

    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三维反转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良恶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尤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提升,有效减少了4a类肿块不必要的活检。

  • 9.
    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王琪, 党晓智, 许磊, 宋宏萍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4): 429-43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4.013
  • 10.
    超声结合临床病理指标模型对T1-2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蔡林利, 宋宏萍, 巨艳, 党晓智, 韩铭, 肖迎聪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2): 143-15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2.006
    摘要 (266) HTML (2) PDF (722 KB) (11)
    目的

    应用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探讨其对T1、T2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于西京医院诊治的经病理证实为T1、T2期乳腺癌的患者354例,根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将其分为转移组125例与非转移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构建腋窝超声模型及综合模型(腋窝超声特征+乳腺超声特征+临床病理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预测效能;绘制综合模型的列线图并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校准度及临床效用。

    结果

    淋巴结长短径比值、淋巴结形态分型、肿瘤最大径、结构扭曲、体质量指数(BMI)、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腋窝超声模型、综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95%CI: 0.684~0.758)、0.812(95%CI: 0.767~0.858),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腋窝超声模型(Z=3.547,P<0.001)。

    结论

    在腋窝超声基础上结合乳腺癌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能够提升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能,为乳腺癌的分期、预后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11.
    乳腺局部结构扭曲病变的X线摄影与自动乳腺容积超声、乳腺增强磁共振的对比研究
    戴超超, 蒋天安, 包凌云, 谭艳娟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12): 1237-1241.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12.003
    摘要 (178) HTML (0) PDF (339 KB) (8)
    目的

    对比研究全视野乳腺X线摄影(FFDM)、自动乳腺容积超声(AB US)、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MRI)对于乳腺局部结构扭曲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FFDM检查,表现为结构扭曲的171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行AB US检查171例、MRI检查108例。对FFDM、AB US、MRI影像再分析并给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以病理结果为判断良恶性的金标准;部分无病理结果,随访≥2年且病灶影像学特征无改变判读为良性。对比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诊断效能,评估AB US冠状面汇聚征在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入组171例患者,143例有病理结果,恶性病变81例,良性病变62例;其余28例随访证实良性。恶性病例中,AB US冠状面有汇聚征的占80.2%(65/81);良性病例中,AB US冠状面有汇聚征的占45.6%(41/90),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冠状面汇聚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FDM、AB US、MRI以及FFDM联合AB US诊断乳腺局部结构扭曲病变良恶性的特异度分别为17.78%、37.77%、49.06%、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影像学检查及AB US联合FFDM检查诊断乳腺局部结构扭曲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 US可以提高FFDM表现为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诊断特异度,两者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有创干预。

  • 12.
    超声高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罗润兰, 蒋文莉, 张艳, 罗渝昆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12): 1242-124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12.004
    摘要 (271) HTML (3) PDF (525 KB) (10)
    目的

    评估超声高清微血流成像(HD-MFI)技术在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提示BI-RADS 3~5类的结节,所有结节均最终获得病理结果。所有结节均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HD-MFI扫查,以获得结节的血流情况,并通过HD-MFI获得结节的微血管模式(无血管、线状、树枝状、毛根样及蟹足样)。比较CDFI及HD-MFI对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血流检出情况及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HD-MFI微血管模式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对比分析CDFI与HD-MFI对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结果

    最终共纳入114例患者的119个乳腺结节,其中71个为良性结节,48个为恶性结节。HD-MFI较CDFI可以更多地检测出乳腺结节的3级血流信号(72.3% vs 20.1%)。在HD-MFI中,良恶性结节均多为2、3级血流信号,但恶性结节的3级血流信号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结节(85.4% vs 63.4%,P<0.05)。HD-MFI显示良性结节多为无血管、线状或树枝样血管模式,恶性结节多为毛根样或蟹足样模式,微血管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FI对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特异度(91.5% vs 81.7%)、准确度(86.6% vs 82.4%)、阳性预测值(86.4% vs 75.5%)及曲线下面积[0.854(95%CI:0.777~0.912)vs 0.825(95%CI:0.745~0.889)]均高于CDFI。

    结论

    与CDFI相比,HD-MFI可以更敏感地检出乳腺结节的血流信号,其描绘的血管模式可以为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血流信息。

  •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梁华, 张璟, 谭莉, 吕珂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12): 1323-1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12.020
    摘要 (185) HTML (1) PDF (438 KB) (7)

    患者,女性,49岁,主因左乳肿痛1个月余于2022年8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2022年7月)晨起发现左侧乳房肿胀,范围局限于乳晕周围,伴皮肤发热、疼痛于外院就诊,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12 d后肿物无明显变化。近1周左乳肿胀明显加重且范围增大,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于2015年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期间应用泼尼松、环孢素及硫唑嘌呤治疗,病情较稳定。家族中姨母患乳腺癌。患者入院后查体示库欣貌,左乳及前胸部肿胀,皮温升高,拒按。乳腺超声提示:左乳腺体层明显增厚,较厚处约6.4 cm,腺体结构紊乱不清,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内见丰富条状血流信号。左腋下见数个肿大淋巴结,较大者2.3 cm×1.5 cm,皮质明显增厚,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门结构消失,CDFI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分布杂乱。行超声引导下左乳实性占位及左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提示病变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乳腺淋巴瘤行R-CHOP方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续泼尼松及来氟米特治疗。

  • 14.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术在乳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付乃芹, 王知力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11): 1207-121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88.2023.11.017
    摘要 (233) HTML (3) PDF (320 KB) (6)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肿瘤介入诊疗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方向,其中乳腺疾病微创诊疗的效果已获得肯定,尤其是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和真空辅助旋切术(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VABB),已被医师和患者普遍接受。VABB的核心装置为由旋转刀具和配套抽气孔的空芯活检针所组成的旋切针。负压吸引将组织吸进刀槽内,然后使用旋转刀具将组织切割成条状,运送至收集篮。VABB操作过程简便,1次穿刺即可以获得足量的组织样本,不需要反复多次穿刺1,它既能满足良性疾病的治疗目标,又能通过对大多数乳房病灶进行近似完全切除,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瘢痕形成和并发症的发生2。目前VABB在国内外被乳腺外科、肿瘤科和超声科等多个科室广泛应用。本文对VABB在乳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述评,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15.
    乳腺超声在青春期女童乳房发育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耿超, 袁莉, 付曼丽, 景涵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 (09): 914-91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9.015
  • 16.
    超声联合乳腺X线摄影及PR、Her-2预测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价值
    武壮壮, 张晓娟, 史泽洪, 史瑶, 原韶玲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06): 631-635.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6.010
    摘要 (110) HTML (1) PDF (696 KB) (1)
    目的

    探讨超声、乳腺X线影像学特征及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6例DCIS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及乳腺X线检查且病理资料完整。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高级别DCIS组80例和中低级别DCIS组116例。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影像表现及免疫组化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高级别与中低级别DCIS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表现为肿块、乳腺X线为微钙化、雌激素受体(ER)、PR及Her-2纳入二元 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表现为肿块(OR=0.248,95%CI:0.109~0.562)、PR受体阳性(OR=0.230,95%CI:0.057~0.931)是中低级别DCIS的独立预测因素。乳腺X线表现为微钙化(OR=4.048,95%CI:1.736~9.440)、Her-2阳性(OR=6.160,95%CI:2.149~17.655)是高级别DCIS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PR、Her-2测定对DCIS的预测及DCIS患者的管理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17.
    含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的超声与病理特征分析
    郏亚平, 曾书娥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08): 844-848.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8.010
    摘要 (147) HTML (0) PDF (408 KB) (10)
    目的

    观察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CSC)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

    方法

    回顾性选取湖北省肿瘤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MCSC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双侧乳腺及腋窝,观察肿瘤的超声特征,并对乳房肿瘤进行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及Adler血流分级。所有MCSC患者术后均进行大体、镜下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将肿瘤超声特征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9例MCSC病理分型鳞状细胞癌3例,腺鳞癌1例,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1例,混合型化生性癌4例。肿瘤最大径1.07~15.00 cm,中位径线为4.48 cm。5例内部回声呈混合性回声,4例呈低回声;9例后方回声均可见不同程度增强;7例边界欠清晰或模糊不清;8例形态不规则;3例伴钙化;超声检查有4例腋下淋巴结肿大。Adler血流分级:8例为Ⅲ级,1例为I级。BI-RADS分级:1例4b类,其余4c~5类。术后病理大体标本8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仅1例未见囊腔。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阴者即三阴性乳腺癌4例(4/9)。

    结论

    MCSC中以混合型化生性癌最为常见,超声声像图呈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肿瘤体积较大、内部为混合性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肿瘤实质部分血供丰富的超声表现对诊断MCSC有意义。

  • 18.
    术前经皮超声造影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负荷的诊断价值
    邵华, 那子悦, 荆慧, 李博, 王秋程, 程文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08): 849-85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8.011
    摘要 (144) HTML (0) PDF (381 KB) (10)
    目的

    探讨术前经皮超声造影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LN)转移以及腋窝淋巴结负荷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7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经皮超声造影确定SLN并记录其增强模式(分为Ⅰ型均匀增强、Ⅱ型不均匀增强、Ⅲ型无增强)。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0~2个SLN转移为有限淋巴结负荷,≥3个SLN转移为高淋巴结负荷,应用四格表分析增强模式诊断腋窝SLN转移及负荷的效能。

    结果

    超声造影对75例乳腺癌患者SLN的检出率为97.3%(73/75),共检出88个SLN。其中Ⅰ型淋巴结40个,Ⅱ型淋巴结42个,Ⅲ型淋巴结6个。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诊断SLN转移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2.5%,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100%,诊断符合率为72.7%。71例T1、T2期乳腺癌患者中24例有SLN转移,其中6例为高淋巴结负荷,18例为低淋巴结负荷。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诊断SLN负荷状态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6.9%,准确性为60.6%。阳性预测值为17.6%,阴性预测值为100%。

    结论

    经皮超声造影可有效识别腋窝SLN,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助于预测腋窝SLN转移及评估负荷状态。

  • 19.
    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特征
    张旭, 徐建平, 苏冬明, 王彩芬, 王大力, 张文智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08): 854-85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8.012
    摘要 (156) HTML (1) PDF (651 KB) (6)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特征。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因发现乳腺肿块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男性患者6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结果证实。分析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表现。

    结果

    6例男性乳腺肿块均为单侧发病,病理证实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例为男性乳腺增生。二维超声表现:6例乳腺肿块均呈低回声。3例乳腺癌患者均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2例可见粗大扭曲血管,1例乳腺癌内见多发微钙化。3例乳腺增生中1例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均未发现微钙化。超声造影表现:3例男性乳腺癌超声造影均表现不均匀增强及灌注缺损,而乳腺增生无此特征。3例乳腺癌与2例乳腺增生增强后范围均较二维超声范围扩大,1例乳腺增生增强范围不清。

    结论

    男性乳腺增生与男性乳腺癌具有不同的造影特征,不均匀增强及灌注缺损等超声造影特征在男性乳腺癌中表现出潜在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20.
    超声引导下抽液联合高渗葡萄糖冲洗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价值
    章美武, 吕淑懿, 范晓翔, 庄鲁辉, 裘玉琴, 张柏松, 张燕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3, 20 (03): 327-331.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3.03.012
    摘要 (205) HTML (1) PDF (759 KB)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50%高渗葡萄糖冲洗对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改良根治术,并术后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89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抽液组(31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组(28例)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50%高渗葡萄糖冲洗治疗组(30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抽吸的总积液量、穿刺次数和治愈时间的差异,并采用SNK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50%高渗葡萄糖冲洗治疗组总积液量为(41.31±12.36)ml,穿刺次数为(2.83±0.79)次,治愈时间为(15.37±2.75)d,均低于常规抽液组[(50.67±12.10)ml,(4.61±1.12)次,(26.39±4.9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指标也均低于超声引导下抽液组[(44.69±15.72)ml,(3.36±1.25)次,(19.00±2.09)d],其中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联合50%高渗葡萄糖冲洗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