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妇产科超声

图片丢失啦
本专题收录了本刊自2015年以来国内妇产超声专家(李胜利、邓学东、吴青青、戴晴等专家)发表的科研成果, 包括文献与多媒体视频。
共找到 11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Ebstein畸形胎儿三尖瓣隔瓣下移与瓣环位移Z评分评估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郭显峰, 赵博文, 李益林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8): 771-776.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8.011
    摘要 (314) HTML (8) PDF (3636 KB) (20)
    目的

    通过二、三尖瓣瓣环位移Z评分评估Ebstein畸形(EA)胎儿左、右心室功能受损程度,分析三尖瓣隔瓣下移程度分别与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机制。

    方法

    2014年9月至2019年12月应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浙江平阳县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012名正常胎儿及25例EA胎儿三尖瓣环位移(FAM-TAPSE)及二尖瓣环位移(FAM-MAPSE)值,计算并比较正常组与EA组胎儿Z评分差异,测量EA组胎儿二尖瓣前瓣与三尖瓣隔瓣附着点之间距离(MTD),分析MTD与心脏长轴长度(CL)的比值(MTD/CL)与瓣环位移Z评分的相关性以及FAM-MAPSE Z评分与FAM-TAPSE Z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EA组胎儿FAM-MAPSE Z评分和FAM-TAPSE Z评分与正常组胎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40±1.791 vs -0.135±0.967,-4.358±0.618 vs -0.031±0.919,均P<0.01)。EA组FAM-TAPSE Z评分均<-2,36%的FAM-MAPSE Z评分<-2。FAM-TAPSE Z评分与MTD/CL呈高度负相关(r =-0.800,P<0.001)。FAM-MAPSE Z评分与MTD/CL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 =-0.135,P=0.519),FAM-MAPSE Z评分与FAM-TAPSE Z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 =0.350,P<0.05)。

    结论

    EA胎儿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与三尖瓣隔瓣下移程度明显相关,部分胎儿伴随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但与三尖瓣隔瓣下移无明显相关性,三尖瓣隔瓣下移并不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原因。

  • 2.
    胎儿透明隔腔异常产前诊断与妊娠结局分析
    郑美玉, 文华轩, 汪兵, 廖伊梅, 刘阳, 曾晴, 秦越,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7): 670-675.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7.010
    摘要 (1830) HTML (64) PDF (1251 KB) (112)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及磁共振(MRI)检查在胎儿透明隔腔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不同类型透明隔腔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深圳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会诊中心检查并诊断为透明隔腔异常34例胎儿的产前颅脑超声、MRI及终止妊娠胎儿标本、围生期新生儿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的随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产前超声与MRI检查结果:34例透明隔腔异常胎儿中产前头颅超声检查诊断全前脑7例(20.6%),孤立性透明隔腔小9例(26.5%),孤立性透明隔腔未显示3例(8.8%),透明隔腔增宽7例(20.6%),透明隔腔未显示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和(或)不良4例(11.8%),透明隔腔内异常回声1例(2.9%),孤立性透明隔部分缺如1例(2.9%),透明隔腔未显示合并视-隔发育不良2例(5.9%);胎儿头颅MRI检查(70.6%,24/34)诊断孤立性透明隔腔小11例(45.8%),透明隔腔增宽5例(20.8%),透明隔腔未显示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与发育不良4例(16.7%),孤立性透明隔部分缺如2例(8.3%),透明隔腔未显示合并视-隔发育不良2例(8.3%)。产前超声与磁共振诊断不符合4例(3例产前超声诊断透明隔腔未显示的胎儿产前MRI诊断为1例透明隔部分缺如,2例透明隔腔小;1例产前超声诊断胼胝体部分缺如,产前MRI诊断胼胝体完全缺如,产后证实为胼胝体部分缺如)。妊娠结局:34例胎儿产前检查后孕妇选择终止妊娠15例(44.1%,15/34,全前脑7例,透明隔异常合并其他畸形8例);活产19例(55.9%,19/34,孤立性透明隔腔小11例,透明隔腔增宽5例,透明隔腔未显示伴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孤立性透明隔部分缺如2例)。随访结果:对19例1个月至28个月活产儿短期随访,均未见神经系统明显异常。

    结论

    不同类型透明隔腔异常胎儿中以孤立性透明隔腔减小或增宽及孤立性透明隔部分缺如短期随访预后良好。头颅超声及MRI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产前正确诊断胎儿透明隔腔异常。

  • 3.
    三种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在定量测定胎儿心脏房室传导时间的应用
    潘美, 赵博文, 毛彦恺, 彭晓慧, 杨园, 王蓓, 孙晓露, 吴俊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7): 681-68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7.012
    摘要 (317) HTML (3) PDF (1611 KB) (6)
    目的

    采用3种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SVC/AAO)、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法(TDI)及肺动/静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PA/PV)分别创建中晚孕期胎儿心脏房室传导时间(AV)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AV值与孕周、胎儿心率及心脏面积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正常胎儿227例入选本研究,孕周为16~41周,根据孕周分为5组,采用SVC/AAO法、TDI法及PA/PV法分别测量AV值,分析3种方法的测量成功率;并获得不同孕周组AV值的正常范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LSD-t法)对不同方法获得AV值的差异进行分析,对AV值与孕周、胎儿心率及胎儿心脏面积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每种方法检查者内和检查者间重复性。

    结果

    3种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测量成功率,SVC/AAO法为94.58%;TDI法为100%;PA/PV法为95.83%;测得AV值正常范围:AV-SVC/AAO为(115.94±6.67)ms;AV-TDI为(117.69±6.43)ms;AV-PA/PV为(123.70±6.42)ms,AV-PA/PV最大,AV-SVC/AAO最小,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3、-12.662、-9.819,P=0.005、<0.001、<0.001);所有AV值与孕周均呈正相关(r=0.677~0.680,P<0.001),与胎儿心脏面积均呈正相关(r=0.648~0.654,P<0.001),与胎儿心率均呈负相关(r=-0.568~-0.581,P<0.001)。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检验显示3种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测量的重复性均良好(ICC均>0.80)。

    结论

    3种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用于测量胎儿心脏AV可行且重复性好;中晚孕期正常胎儿AV值受孕周、胎儿心脏面积及胎儿心率影响,且不同方法所测得AV值存在差异;因此,应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测量胎儿心脏AV,同时,需要认识到不同的方法所得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性,这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 4.
    超声诊断产褥期主动脉夹层一例
    刘爽, 吴青青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6): 621-62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6.016
  • 5.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专家共识(2020)
    杨帆, 李胜利, 罗红, 朱军, 彭诗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5): 433-44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5.001
    摘要 (1373) HTML (166) PDF (4839 KB) (381)
    CSCD(1)
  • 6.
    超声评估宫颈预测早产的新进展
    陈海霞, 文华轩,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5): 501-50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5.011
    摘要 (709) HTML (41) PDF (2115 KB) (70)
  • 7.
    胎儿卵巢囊肿产前超声图像特点及预后评估
    张新梅, 赵华巍, 夏宇, 张一休, 戴晴,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5): 444-45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5.002
    摘要 (806) HTML (114) PDF (25037 KB) (494)
    目的

    探讨胎儿卵巢囊肿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及预后评估。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9例胎儿卵巢囊肿检出时的胎龄、大小及回声变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预后。

    结果

    12例单纯型囊肿和4例复杂型囊肿大小变化符合缩小趋势。18例胎儿卵巢囊肿长径均在30~33周达到最大值。除1例复杂型胎儿卵巢囊肿发生蒂扭转出生后切除外,14例单纯型囊肿和4例复杂型囊肿产前或出生后1年内均自行消退。

    结论

    产前超声监测胎儿卵巢囊肿大小及回声改变是围产期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为指导产前管理和预测生后结局提供确切依据。

  • 8.
    胎儿先天性白内障产前超声诊断及研究分析
    郭家菊, 秦越,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3): 285-28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3.008
    摘要 (516) HTML (13) PDF (449 KB) (34)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影像学分类特征,并对先天性白内障胎儿的临床结局进行研究。

    方法

    对2017年1月至12月在深圳仁爱医院产前筛查发现先天性白内障4例胎儿的超声影像分类特征及临床结局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产前超声提示:4例胎儿中1例晶状体呈完全性高回声,为1型先天性白内障;1例晶状体内呈点状高回声,为2型先天性白内障;2例晶状体内呈环状高回声,为3型先天性白内障。3例为孤立性白内障,孕母致畸病原体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1例合并小脑出血和胎儿贫血,引产后脐带血检测显示风疹病毒抗体(IgM)阳性。临床结局:2例孕母选择终止妊娠,1例失访,1例因宫内缺氧导致新生儿出生后死亡。

    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是晶状体发育异常性疾病,产前超声表现为晶状体呈点状、环状高回声或完全性高回声,结合详细的解剖学扫查和病因学检查,可为先天性白内障胎儿产前咨询及出生后早期转诊和干预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 9.
    胎儿侧脑室扩张程度与妊娠结局
    熊微, 李胜利, 林清秀, 张梅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3): 290-295.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3.009
    摘要 (483) HTML (14) PDF (1032 KB) (3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胎儿侧脑室扩张的妊娠结局与预后,并分析超声与MRI在侧脑室扩张诊断中的一致性,进一步探讨超声报告中提示需进一步临床咨询的侧脑室临界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年深圳市人民医院100例超声诊断为侧脑室扩张或脑积水的单胎连续病例作为观察组,按侧脑室宽度,分为轻度扩张组(>10,≤12 mm;59例)、中度扩张组(>12,≤15 mm;24例)和重度扩张组(>15 mm;17例)。根据是否合并侧脑室扩张以外的病变,分为孤立性侧脑室扩张(IVM)组51例和非孤立性侧脑室扩张(NIVM)组49例。另选择同期141例侧脑室宽度>8 mm,≤10 mm单胎连续病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上述病例的临床、实验室、MRI资料及妊娠结局,使用χ2检验分析轻度扩张组、中度扩张组、重度扩张组及对照组间,以及IVM与NIVM组间的妊娠结局与预后是否有差异。采用Kappa检验分析超声与MRI在诊断侧脑室扩张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侧脑室扩张的截断值。

    结果

    (1)轻度扩张组、中度扩张组、重度扩张组和对照组出生阳性率分别为6.5%(3/46)、22.2%(2/9)、60.0%(3/5)和5.5%(7/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48,P=0.001);IVM和NIVM组异常妊娠结局率分别为33.3%(17/51)、63.3%(31/49),结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0,P=0.005)。(2)共36例行产前和(或)产后MRI检查,与超声相符率为77.8%(28/36),补充诊断率为19.4%(7/36)。超声与MRI在诊断侧脑室扩张中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43,P=0.001)。(3)ROC曲线分析出超声提示的侧脑室诊断截断值为9.7 mm。

    结论

    侧脑室扩张越严重,胎儿预后越差;NIVM比IVM预后差。超声与MRI在诊断侧脑室扩张中一致性一般,但MRI对某些类型的异常(如皮质,白质和颅内出血)的补充检出率更高。产前超声是诊断侧脑室扩张的重要手段,侧脑室宽度>9.7 mm时,应提示进一步产前咨询。

  • 10.
    超声心动图自动心肌运动定量技术对尿毒症透析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陈斌, 沈丽君, 赵博文, 陈冉, 陆佳佳, 张升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 18 (01): 56-61.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1.01.012
    摘要 (224) HTML (0) PDF (1371 KB) (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自动心肌运动定量技术(aCMQ)评估不同透析时间段的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2例。根据其接受血透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A组为透析时间≤3年的患者,共27例;B组为透析时间>3年且≤7年的患者,共16例;C组为透析时间>7年的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共60例,既往均无心脏及肾疾病病史,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首先运用M型超声心动图,通过Teichholz法获得病例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启动X-Plane技术采集4个心动周期的四腔心及两腔心,根据心电图指示分别描记左心室舒张末期及左心室收缩末期,运用双平面Simpson法分别计算出病例组及对照组LVEF,最后运用aCMQ分别获取病例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LVGLS)、心尖两腔心长轴应变(LVAP2LS)、心尖四腔心长轴应变(LVAP4LS)及心尖三腔心长轴应变(LVAP3LS),分析不同透析年限组尿毒症患者左心室长轴应变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Teichholz法测得病例组与对照组LVEF分别为:A组(67.21±6.63)%;B组(64.73±6.47)%;C组(64.58±8.38)%;对照组(67.02±3.62)%。Simpson法测得病例组与对照组LVEF分别为:A组(64.71±4.93)%;B组(64.08±6.02)%;C组(63.91±7.49)%;对照组(66.17±3.14)%。病例组与对照组LVEF比较以及病例组间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aCMQ得到病例组与对照组LVGLS分别为:A组(-20.79±2.70)%、B组(-20.03±3.58)%、C组(-18.32±3.71)%、对照组(-24.39±2.05)%;LVAP4LS分别为:A组(-22.09±2.76)%、B组(-20.11±3.94)%、C组(-19.49±3.73)%、对照组(-24.61±2.37)%;LVAP3LS分别为:A组(-19.32±3.85)%、B组(-19.28±4.37)%、C组(-16.61±4.40)%、对照组(-23.53±6.18)%;LVAP2LS分别为:A组(-20.09±2.53)%、B组(-19.57±2.65)%、C组(-18.09±4.01)%、对照组(-23.51±7.52)%。病例组LVGLS、LVAP2LS、LVAP4LS及LVAP3LS的测值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 vs 对照组:t=-5.949、-3.844、-6.117、-4.863,P均<0.001;B组 vs 对照组:t=-5.883、-5.619、-5.036、-4.650,P均<0.001;C组 vs 对照组:t=-6.541、-5.081、-6.130、-4.854,P均<0.001),其中A组LVGLS、LVAP4LS和LVAP3LS测值比C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3、-2.405、-2.012,P=0.014、=0.018、=0.047),A组与C组LVAP2LS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以及B组与C组间在LVGLS、LVAP2LS、LVAP3LS、LVAP4LS测值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aCMQ能早期发现尿毒症透析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异常,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心功能衰竭提供了新的途径。

  • 11.
    先天性脐静脉—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新分类
    秦越, 文华轩, 廖伊梅, 罗丹丹, 梁美玲, 曾晴,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11): 1031-105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11.001
    摘要 (829) HTML (64) PDF (2743 KB) (145)
    CSCD(1)
  • 12.
    美国放射学会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风险分层与管理共识指南的解读
    陈程, 戴晴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11): 1051-106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11.002
    摘要 (551) HTML (31) PDF (1927 KB) (103)
  • 13.
    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在中晚孕期产前超声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罗丹丹, 文华轩, 彭桂艳, 林毅, 廖伊梅, 梁美玲, 秦越, 曾晴, 党静,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11): 1061-106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11.003
    摘要 (451) HTML (1) PDF (1073 KB) (15)
    目的

    探讨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技术包括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与获取(SFDA)技术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SFM)技术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

    使用SF技术和传统超声技术对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妊娠16~41周正常连续单胎1005例进行丘脑水平横切面(A)、上腹部水平横切面(B)和股骨长轴切面(C)3个标准切面的识别与获取,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和股骨长(FL)4个生长参数。另选择60例胎儿进行2种技术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测量分析;运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技术进行切面识别与获取以及参数测量所需的时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传统超声与SF技术测量的一致性,并评价SF技术切面获取及生长参数测量的准确率。

    结果

    与传统超声技术相比,SF技术测量的重复性更好。使用SF与传统技术测量4个生长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5、0.998、0.998。通过判定,使用SF技术识别与获取标准切面A、B和C成功率分别为98.00%、99.10%和99.60%,测量BPD、HC、AC和FL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9.60%和100%。无论是同时进行切面自动识别、获取与参数测量,还是单独进行参数测量时,SF技术明显比传统技术用时短[21.26(5.24)s vs 52.24(14.90)s;2.78(0.66)s vs 35.70(8.25)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366、-27.352,P均<0.001)。

    结论

    SF技术可自动化、智能化识别、获取胎儿超声3个标准切面,并对4个生长参数进行自动化测量,该技术在切面识别与获取的成功率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的准确性高,并可极大地减少标准切面获取及测量的时间,是一项智能、精准、高效的产前超声检查技术。

  • 14.
    胎儿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产前超声诊断与临床结局分析
    田瑞霞, 魏卓君, 顾莉莉, 崔智慧, 陈锋, 文华轩, 李胜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11): 1070-1075.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11.006
    摘要 (337) HTML (1) PDF (892 KB) (23)
    目的

    探讨胎儿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诊断要点,分析其妊娠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9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怀疑FNH 6例胎儿的基本资料,包括产前产后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妊娠转归,总结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指导意见。

    结果

    6例胎儿产前超声均表现为肝内低回声肿块样病灶,形状规则,边界清晰,多呈椭圆形,未见明显包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肝内血管在病灶内正常走行。6例胎儿均足月活产,其中1例于出生后14 d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FNH。余5例于出生后2个月内复查,肝内可见偏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内可见血管穿行。后期超声随访6例胎儿肝病灶逐渐缩小至消失,均未合并其他异常。

    结论

    肿块样病灶内肝血管穿行是产前超声诊断胎儿FNH的重要线索。

  • 15.
    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在常见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关键诊断切面获得与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郭俏俏, 赵博文, 庞海苏, 潘美, 王蓓, 彭晓慧, 陈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11): 1076-10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11.004
    摘要 (222) HTML (0) PDF (1034 KB) (0)
    目的

    评价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FINE)在常见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关键诊断切面获得与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9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圆锥动脉干畸形(CTD)的65例胎儿,其中法洛四联症(TOF)胎儿31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胎儿24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胎儿10例,采用时间-空间成像技术(STIC)采集以四腔心切面为初始切面的胎儿心脏三维容积数据,然后通过FINE分析软件对每个容积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起始心尖不同位置时容积获取与分析成功率;分别对TOF、TGA、DORV胎儿的切面1周前后获取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及所有CTD胎儿整体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χ2检验对FINE技术的重复性进行分析。

    结果

    心尖任意位置的65例胎儿共采集容积数据337个,可分析245个,成功分析226个,成功率92.24%,TOF、TGA、DORV、CTD胎儿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42%、80.65%;87.50%、87.50%;60.00%、70.00%;78.46%、81.54%。心尖位于A组(11~1点)的39例胎儿共采集容积数据207个,可分析192个,成功分析182个,成功率94.79%,TOF、TGA、DORV、CTD胎儿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2%、88.24%;93.75%、87.50%;66.67%、66.67%;89.74%、84.61%。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FINE对胎儿CTD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且重复性高,在CTD的胎儿图像规范化采集与分析、远程会诊、培训及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CSCD(1)
  • 16.
    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显示胎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诊断切面的应用价值
    庞海苏, 赵博文, 黄超, 陈冉, 潘美, 彭晓慧, 王蓓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9): 866-87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9.009
    摘要 (246) HTML (0) PDF (1048 KB) (0)
    目的

    评价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5D Heart)在显示胎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cTGA)诊断切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18年1月至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1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胎儿的心脏容积数据,由1名经验丰富的胎儿心脏超声医师负责心脏容积数据的采集。2名经验相对不足的胎儿心脏超声医师选取每例病例容积数据中图像质量最好的1个,运用5D Heart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应用内置的VIS-Assistance?对诊断平面进行优化处理;其中1名医师在2周后重复上述图像分析过程,所得图像均予以存储。对各诊断切面以及诊断要素进行评分并计算显示率,比较分析同1名图像分析医师在不同时间处理图像所得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2个图像分析医师评分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对15个容积数据进行5D Heart联合VIS-Assistance?处理,4个诊断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86.7%,93.3%,80.0%,86.7%;诊断切面中的各主要诊断要素显示率>73.3%;同1图像分析医师在前后不同时间分析图像所得的诊断切面显示率及诊断要素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名经验相对不足的图像分析医师所得的诊断切面显示率及诊断要素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对胎儿cTGA的重要诊断切面的显示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能够协助经验不足的医师进行胎儿cTGA的产前筛查。

    CSCD(1)
  • 17.
    三维能量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脑血流灌注的研究
    杨忠, 邓学东, 姜纬, 殷林亮, 潘琦, 梁泓, 马建芳, 苟中山, 王珍琦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9): 874-879.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9.010
    摘要 (244) HTML (2) PDF (731 KB) (4)
    目的

    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脑血流灌注。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156例孕妇(胎儿正常对照组105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组51例),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胎儿脐动脉搏动指数(PI)及大脑中动脉PI值,并计算大脑中动脉PI与脐动脉PI比值(CPR)。同时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通过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勾勒并计算大脑中动脉近心端区域血流灌注参数: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从而评估2组胎儿脑血流灌注情况。对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各组数据所测数据进行Z值校正,再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然后利用Bonferron法进行正常组与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左心梗阻性疾病(LSOL),右心梗阻性疾病(RSOL)]各组的两两比较。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HS和LSOL胎儿大脑中动脉PI(1.27±0.30 vs 1.30±0.30 vs 2.15±0.48)和CPR(1.26±0.29 vs 1.32±0.18 vs 1.92±0.58)均减少,大脑中动脉VI(71.71±19.57 vs 68.11±14.35 vs 42.19±16.29)、FI(88.71±12.53 vs 81.80±14.21 vs 50.15±17.76)和VFI(34.70±7.17 vs 35.98±6.52 vs 20.90±11.06)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SOL、TGA胎儿与正常胎儿之间大脑中动脉VI、FI和V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脑血流灌注明显增加,特别是HLHS和LSOL胎儿,产前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能有效评估此类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脑血流灌注。

    CSCD(1)
  • 18.
    产科危急重症超声现状与展望
    吴青青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6): 493-495.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6.001
    摘要 (235) HTML (10) PDF (664 KB) (51)
  • 19.
    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出血的超声图像分析
    郭翠霞, 孙丽娟, 李菁华, 张铁娟, 吴青青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6): 503-508.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6.003
    摘要 (271) HTML (10) PDF (780 KB) (9)
    目的

    探讨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出血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阴道大量出血住院治疗,经盆腔动脉造影证实为子宫动静脉瘘的20例患者的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量出血患者共20例,其中9例为自然分娩后,4例为中期引产术后,4例为人工流产术后,2例为药物流产后,1例为自然流产后。灰阶超声:20例患者均表现为宫腔内非均质回声,范围约1.7 cm×1.3 cm×0.6 cm至5.3 cm×5.8 cm×3.1 cm,其中8例患者宫腔内可见囊性区,内透声差,呈涌动状;8例患者病变肌层呈低或无回声改变,10例仅表现为肌层回声不均,2例患者肌层无明显改变。彩色多谱勒超声:10例患者表现为粗大的单条状花色血流,10例患者表现为多条状的花色血流,血流走向均显示为穿肌层血流,由子宫浆膜下肌层延续至宫腔内。频谱多普勒:20例患者均可引出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平均值0.34(0.19~0.48),搏动指数(PI)平均值0.47(0.29~0.65),峰值流速(PSV)变异较大,平均值54.3(11.8~117.3)cm/s。

    结论

    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量出血患者宫腔内均可见非均质回声,灰阶超声显示病变肌层无特异性,可为肌层回声不均匀、无回声或低回声,甚至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具有特征性,表现为粗大的单条状或多条状五彩镶嵌的穿肌层血流,由浆膜下肌层延续至宫腔内;频谱多普勒可引出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峰值流速PSV变异较大。

    CSCD(1)
  • 20.
    超声在诊断孕中期完全性子宫破裂中的价值
    马雪松, 吴青青, 王莉, 杨丽曼, 高凤云, 李晓菲, 玄英华, 李巧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6): 509-51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6.004
    摘要 (248) HTML (6) PDF (786 KB) (12)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诊断孕中期完全性子宫破裂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8例孕中期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对8例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例病例均存在异常超声表现,且复杂多样。结合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超声明确诊断子宫破裂2例、先兆子宫破裂1例,可疑子宫破裂4例,误诊胎盘早剥1例。

    结论

    超声是诊断孕中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参考。